◎赵娜娜
阅读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担负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大幅提升“软件”水平,重塑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
系统整合,下好乡村文化振兴“一盘棋”。坚持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凸显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乡村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民间曲艺、手工技艺等乡土资源的保护传承,用好用活村史馆、农家书屋、农村讲堂、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搭建乡村文化振兴平台,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文化建设领域,形成共同开发机制。此外还要面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发乡村文化产品,乡村文化产品与其鉴赏主体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开发乡村文化产品前应首先对其主要鉴赏主体的文化需求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类型划分,避免文化资源开发整合的同质化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投入乏力的问题。
跨界融合,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促进乡村文化与科技、创意、信息、品牌、市场、资本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的“对内融合”发展,形成集聚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促进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向三次产业融合渗透,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逐步消解行业壁垒,催生乡村文化新业态,打造和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重点推进“文化+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模式,实现行业之间共生相辅。发挥互联网的平台聚众优势,通过直播、电商、众筹等方式,线上线下丰富乡村特色文化产品供给,活化文化创意表达方式,实现城乡文化产业的“空间重塑”。同时还要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和参与性。随着乡村文化产业逐渐繁荣,本地政府和企业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运营乡村文化产业,有序将参与产业运营和管理的渠道向乡村本地居民、外来居民、小微企业和公益组织开放,如在文化产业经营空间为本地农民和小微经营主体开辟农产品和杂货零售区,为其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合作经营和利益分享机制,提升各方主体的公平感和获得感。
引育并举,涵养乡土文化人才“蓄水池”。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和根本在于人民,要充分发挥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立足本土,培养文化人才。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和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村庄为面、以网格为线,配备文化专干,由街道进行统筹管理,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同时通过优化环境、借助项目、提高待遇等方式,引导文化企业家、文艺工作者、文旅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相关院校师生等各类文化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注重挖掘培养本地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乡村文旅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培养一支“肯钻研、善传承、精技艺”的文化保护传承队伍、一支“有文化、会管理、懂市场”的乡村文化经营管理队伍,一支“在农村、爱农村、为农村”的乡村文化演出队伍、一支“有格局、有能力、有情怀”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寿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