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京收
有人说,陶瓷,是一种泥巴与火的艺术。
儿时,在乡下,和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喜欢玩泥巴。路边泥沟深处的黄泥巴,孩子们总爱拿来捏成手枪、鸟儿、小人等不同形状。黄泥巴粘度高,易于拿捏成型。形态各异的小泥玩意做好后,要拿到院子里有梧桐树遮阴的窗台上慢慢晾干,才不易裂纹。若是等不及这些小玩意自然干燥,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或是拿到炉火里烧,它便会生出裂纹。
旁边的爷爷看见我手拿裂纹的小玩意,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总是笑着摇摇头对我说,做事心急火燎,是办不好事情的。
那时,父亲在坊子老区一家卫浴陶瓷厂工作。我小学时,每逢寒暑假都在陶瓷厂内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父亲在原料车间上班,我因此有机会进入一线车间,早早知晓了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
后来,我也成为了卫浴陶瓷厂的一员,转眼已与陶瓷结下了二十几年不解之缘。
每一天,成型工序的工人将泥浆缓缓注入石膏模具,等到吸浆成型,再经过脱模、粘接、湿修等一系列精心操作,生产线上,一行行的青坯整齐地排列开来。
青坯干燥后,工人交坯入库,要经过半检工序的检验合格,依此再流入喷釉、烧成两道最重要的生产工序。施釉后的釉坯,入到隧道式窑炉内经高温煅烧,一件件熠熠生辉的陶瓷产品便诞生了。
进入工厂的组检车间,釉色艳丽的陶瓷产品,已是琳琅满目,整齐摆放在托盘上,等待着检验员的等级判定。“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正穿越千年历史,生动诠释着这一场景的美丽和壮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源于自己工作性质的影响,近些年,我对陶瓷的偏爱与日俱增。赶集逛街,若碰到售卖瓷器的店面或摊点,我总会停住脚,细细地观赏一番,有合眼缘的就挑几件买下来。
陶瓷制品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应是其惹人喜爱的原因之一。依现代考古资料来看,从商朝殷墟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已是古色生香。
在陶瓷厂里,见惯了烧成车间内电脑程控的隧道窑,也想要了解古人的烧瓷窑是怎样的。于是,就从书中知晓了宋代的定窑、汝窑、哥窑等。特别是定窑瓷艺,宋室南迁之后,一部分到了景德镇,才让后来景德镇的陶瓷在业界独树一帜。而后,明代的白瓷制作也很有建树,青花、五彩成为明代白瓷的特色产品……
瓷器让人喜欢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陶瓷是有着强烈的生命质感的。
相较于金属制品可以批量性、重复性地大量同款制造,其成品往往不易摆脱廉价的克隆感。与之鲜明区别的是,就算是现代化的陶瓷高压注浆生产线,陶瓷品的产出,也需要经验丰富的成型、喷釉及烧成技师,一步步地用心打磨呵护,再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炉火煅烧,才能使泥巴蜕变成高档瓷器。从细节上来看,即便是同款的瓷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瓷器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给予了它穿越历史的生命力。每一件陶瓷品来到这个世间,便自带一种高贵的质感。
陶瓷制作,这一穿越时空的古老艺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以一种沉稳大气之美,提醒着我们,在做工时,要有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在生活中,要能沉下心来,从细微之处洞察人间百态,岁月变迁中,领略陶瓷般绚丽多彩的尘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