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兴
一百年前的一个严冬,昌邑县潍河东岸几位年逾古稀的老学究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自备干粮,携带笔墨,步履蹒跚在几十个村庄的田间小道。他们来到荆棘丛生的墓茔,吃力地搜寻家族先人的墓址。尽管天寒地冻,但仍然一丝不苟,一字一句地抄录墓志铭文。搜集抄录的这些墓志铭文经过反复地核实、校对,最后用毛笔工整地誊抄在一本小册子上。这个册子共辑录了自清康熙三十年至民国初年九甲马氏家族过世先人的93篇碑文。
时至今日,载有93篇碑文的石碑,除仅保存下的6通之外,均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而珍藏在昌邑市围子街道民间的手抄本,同样命悬一线,几近失传——前几年仅一念之差没被当作废纸卖掉。这一文化遗产如不及时挖掘、抢救、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会湮灭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昌邑籍人士马清平、马家林、马志文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毅然决然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对小册子上的手抄碑文进行长时间精心注释、校点和修订,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九甲马氏碑文校注》是济南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清平、马家林、马志文。该书在2019年荣获了中共昌邑市委、昌邑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丝绸之乡文化奖”。
碑文的作者均为当时饱学之士,大多有庠生、贡生、增生、廪生等功名。部分碑文出自举人、进士之手。
《九甲马氏碑文校注》是潍水东岸九甲马氏家族自明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部分过世先人的墓志碑文结集,其中含有6道嘉庆皇帝、道光皇帝的圣旨和1篇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褒辞。碑文中大部分篇目是九甲马氏过世先人暨家庭成员的墓志铭,记载了马氏先人的名讳、籍贯、官职、生平事迹、盛德功名、安葬地点、昭穆次序等。还有一些碑文,对马氏家族一些重要事件如捐修祠堂、续修族谱、修桥固堤、捐资助学、赈灾恤贫、迁徙祖茔等方面的记述。碑文众多内容弘扬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恭顺兄弟、和睦乡里、服务众生、奉献社会的善行义举,勉励家族成员见贤思齐,克己为人,努力进取,积极向善。九甲马氏碑文涵盖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九甲马氏碑文校注》蕴含着中国古典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部分的篇章贯穿着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九甲马氏碑文校注》及其他相关资料表明,清朝以来九甲马氏家族累计涌现出太学生,直至举人、进士的各级有功名人物220位之多。这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顶天立地的谦谦君子。这是中国传统的耕读之家、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执着的追求和最有效的实践。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成为过往云烟。《九甲马氏碑文校注》如史海钩沉,艺海采珠,还原了众多历史事实和情节,使趋向虚无缥缈的历史真相得以鲜活生动、血肉丰满。比较重大的有:明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末清兵入关制造的“壬午兵燹”,民国初期天灾人祸,民生凋敝的社会境况等。
这些碑文,不但可以追溯潍河下游一带人口发展变迁的脉络,考证当时的乡村治理和乡风民俗,而且可以补充地方史籍记载的不足与缺漏。特别是清朝皇帝颁发的敕封文或封诰文,为研究满清皇朝的诰封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可靠史料。《九甲马氏碑文校注》是我国少见的古代碑文集之一,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当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