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文婷
依山势而建、面水库而立,坐落于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气势恢宏,诸多“科创明珠”从中涌现,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加速形成。
占据地缘优势的峡山区积极链接优质创新资源,全面探索“院地共建”人才发展模式,持续拓宽“院地共建”合作领域,同向推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断打造更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科技活力。目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已集聚各类人才700余人,一大批前沿科创成果支撑起峡山区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未来。
高端科创资源加持,乡村振兴气象万千。“院地共建”模式如何凝聚合力,更好开启科技兴农之路?
强化资源联通
隆冬时节,万物凋零,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荆阳社区的蔬菜大棚内,却是一派生机盎然。在荆阳社区长茄种植示范园,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物分子育种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专家正就茄子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防治、茄子品质提升等问题,对种植户进行详细指导。“我种植的茄子长相不好,容易弯曲,专家们结合实际问题,在茄子品种选择、种植环境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了我许多建议,作用很大。”荆阳社区长茄种植户战新武表示。
农业专家实地“会诊”,让科技更好赋能产业发展,这样的场景在峡山区时常发生——
走进王家庄街道解戈社区小麦种植示范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组专家正实地查看小麦苗情,并针对小麦冬季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深入岞山街道刘家埠村金研大樱桃种植基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专家正全面开展KGB、SSA等甜樱桃高产树形研究推广工作,并围绕樱桃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详细讲解;
踏进郑公街道四屯社区菌菇种植基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专家正详细了解菌菇日常管理事项,并针对科学化调节菌菇生长所需的温度、土壤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光照等环境要素开良方献良技……
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农业的面貌,为峡山区农业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为更好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去年9月,峡山区举办了“院地共建·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揭牌仪式,搭建起了高质量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桥梁。区内32个农村社区与32个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课题组精准结对,双方共同围绕现代农业、种质创新、种植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院提供先进农事技术、社区提供试验田与农技助理,此举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双方的资源优势,开启了合作互利的崭新篇章。
加速成果互享
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来自科技创新的引擎驱动。如果说科研是科技创新的“上半场”,要完成“从0到1”的质变;那么成果转化就是“下半场”,要实现“从1到100”的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广阔的试验田,而峡山区的广袤土地恰好能提供足够大的舞台。
去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自主研发培育的潍美W102、W106小型西瓜就已经种植在太保庄街道西树村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内,6000棵西瓜幼苗带来了约1.2万公斤的产量,其果肉颜色呈现黄色、口感脆甜,深受市场喜爱,成功迈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
为了让更多“好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发挥出更大经济价值,峡山区举办了“产才融合”对接交流会、潍坊市现代农业技术经理人走进北大农研院所等活动,承办了全省首期“技术经理人山东行”、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暨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成果发布会等活动。
在一次次牵线搭桥中,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更多科创成果全面落地。目前已累计与先正达集团等30家企业达成成果转化意向,其中小果型西瓜品种使用权就地转化收益达2亿元以上;新型作物抗病节水诱导剂等8项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合同金额超过660万元……诸多一流创新资源持续奔向了这片创新沃土。
“院地共建”带来了一场合作共赢的双向奔赴。“我们围绕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住宿等现实发展需求,帮助配备了公寓楼,协助建成了660亩转基因基地和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构建起了全方位要素保障格局,还帮助他们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称号,再度强化了平台优势。”峡山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人才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高度。峡山区全面整合发展需求,链接各类资源要素,构建靶向式人才引育体系,持续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招引需要拿出诚意。峡山区常态化梳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人才需求,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引才矩阵,赴北京、上海等高校院所集聚地开展“帮引代招”活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200余人;通过开展“聚峡山·创未来”专场直播活动,吸引了21个国家200余名留学人才在线参与,有效壮大了研究院后备人才储备库。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峡山区依托“院士·人才之家”“高层次人才俱乐部”等平台载体,持续完善人才培训、政策咨询、资源对接、人才申报等综合保障服务。目前,已获评国家级重点人才3人、省级重点人才26人、市级重点人才11人,先后发放峡山人才卡148张,高效解决子女入学、健康查体、文体娱乐等需求185项,留峡专家人才满意度达100%。
全力做优“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人才生态链,打造人才强磁场,峡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有了过硬的智力支撑。一座融会贯通“引”与“育”的人才港湾正在峡山“扬帆起航”——
峡山区立足乡土专家培养,通过创办论坛、学术研修、科普实践等方式,加快培育本土化农业专精人才,目前已培训现代农业领域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开办“院士大讲堂”“农科知识讲座”,优选研究院2名院士、20名业务骨干,为全区600余名机关干部、村致富带头人、重点农业企业负责人授课,以前沿技术理念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举行农科开放月活动,与峡山双语学校等10所中小学共建科普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研学活动20余次,参与师生800余人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持续探索“院地共建”人才发展模式,创造最优科研创新环境,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科研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峡山区正携手北大农研院奔向合作共赢的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