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希明
从远古时期走来的“石祖林”巍然屹立;春风吹拂下,山上的古树名木萌发新芽……初春时节,位于昌乐县营丘镇的省级“崇山祭祀遗址”崇山风景区祥和安宁。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情守望,形成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合力,让人们看得清来路、记得住乡愁。
风景区大门口的办公室,简朴狭小,那是曾经担任过前土山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是义务巡山人的于其珍老人歇脚的地方。十多年来,他每天从家中赶到风景区,山前山后巡回察看,风雨无阻。“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以前听老人们说,山上除了‘石祖林’还有不少庙宇呢,可惜战争期间被破坏了。”2月12日,于其珍告诉记者,近年来党委、政府对崇山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先是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省有关部门评定为“祭祀遗址”。随着巡山工作强度降低,他将时间和精力更多转向了有关崇水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中。
采访中,于其珍老人指着办公室墙角处的一些石块和瓦砾说:“这些东西是我从山上找到的,上面刻着文字,可能是以前庙宇里的,我一直收藏着。”
据西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宝介绍,由于崇山保护工作到位,“石祖林”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等基本完好,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观赏。
营丘镇阿陀社区干部徐汉杰是本地人,对崇山有着深厚感情。他指着景区道路边上的一些黑色石头告诉记者:“前些年根据线索,我们动员个别人将私自开采的石头拉回崇山,费了很大力气呢,现在私采现象完全杜绝了。”
山路两侧,不时有成排的松树映入眼帘。徐汉杰告诉记者:“每年植树节,镇上都会动员干部们前来栽树,这些松树就是干部们栽的,还有杏树、桃树等,过段时间山上的绿化效果会更好!”徐汉杰介绍,镇上在风景区周围设置了5米宽、1500米长的防火隔离带,经常组织防火演练,同时严把进山关口,严格杜绝火种进山。
记者采访了解到,昌乐县有关部门着力做好崇山的文旅融合文章,把历史文化资源转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比如整合周边“阳光玫瑰”“崔家庄草莓”“陀粉皮”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采摘游、体验游等旅游产品,持续提升崇山知名度,带动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