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粉皮” 历久弥香

(2025年03月1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绪鹏(左)和村民在观察粉条的晾晒质量。
  □本报记者 孙希明 文/图
  3月13日,记者在昌乐县营丘镇王凤官庄村采访时发现,作为当地的“老字号”,“阿陀粉皮”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承载着当地人的乡愁,焕发出新的光彩。
  “最早的时候,从春天到秋天,我们村东西南北的田地里都是绿油油的地瓜苗,从秋天到来年春天,家家户户在庭院和大街小巷晒粉皮。”村里70多岁的乔富老人对旧时场景记忆犹新,据他介绍,村里土地属于丘陵地形,种地瓜和加工粉皮有上百年历史了。
  “卖地瓜的话,每斤才几分钱,卖粉皮每斤接近一元钱,能买一斤猪肉呢,效益没法比,当年靠做粉皮大伙早早骑上了摩托车,可时髦了。”村民张绪贵说。
  随着技术成熟,王凤官庄村的淀粉制品不断丰富,衍生出粉条、粉丝等产品,上下游产业也带动起来,有的村民培育地瓜苗,到外面赶集卖,收益颇丰。30多年前,王凤官庄村属于当时的昌乐县阿陀乡管辖,乡党委政府以该村为典型,大力推广粉皮加工,从此“阿陀粉皮”一炮打响,相继被申报为县级“老字号”,有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时过境迁,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以及致富门路多元化的影响,家家户户种地瓜、做粉皮的场景渐行渐远,但老手艺没有失传,产业也向好向上,这缘于农民致富带头人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出现,其中村民张绪鹏就是一个典型。张绪鹏从小作坊干起,把传统手工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昔日的小作坊变成了大型的淀粉制品企业。3月13日,记者在他领办的昌乐县楷煜淀粉制品厂看到,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粉皮、粉丝等陆续下线,产销两旺。“现在咱们全省各地都有客户,不愁卖。”张绪鹏说。
  王凤官庄村后的一大片空地上,是张绪鹏的晾晒场,挂满了刚下线不久的粉条,他告诉记者:“自然晾晒是传承下来的工序之一,虽然效率低,但无论口感还是营养都比人为烘干的要好。”
  “粉皮、粉丝不仅仅是食物,还是几代人的精神财富,是大伙的乡愁,我打算建一个历史文化陈列馆或展览馆,让人们感受传统手造和先辈智慧的魅力,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张绪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