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刘晓宇
强教必先强师。潍坊行知中学以“行知合一”党建品牌为引领,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中,引导教师更新教书育人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通过文化建设涵育行知基因,全程、全员、全方位支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华章。
厚植教育情怀
树立师德标杆
教师以“身正为范”的言行陶冶学生情操,用高尚人格传递价值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潍坊行知中学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时代师德要求相结合,为教师队伍注入思想动力与实践智慧。学校创新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与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修订《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施细则》,新增“家校协同育人实效”“社会实践参与度”等指标,将教师师德考核与绩效评价深度绑定,推动师德建设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引领”。
建立底线约束和高线激励“双轨驱动”师德建设机制。制定《师德负面清单十条》,对体罚学生、有偿补课等行为“一票否决”。在评优评先中设立“行知奉献奖”“大爱育人奖”,将师德分数纳入评优评先核心指标,优先推荐践行陶行知精神的教师参评各项荣誉。
创新师德教育载体,开展“我的教育初心”主题演讲,邀请退休教师讲述“捧着一颗心来”的从教故事;以比奉献、赛作风,比创新、赛成果,比服务、赛口碑,比学习、赛素养,比担当、赛业绩“五比五赛”为抓手,开展师德演讲比赛、先进事迹报告会;开设“行知师德工作坊”,组织教师围绕“如何平衡升学压力与育人使命”等问题展开研讨,促进教育理念内化于心。
创新课堂模式
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构建“行知特色课堂”,贯彻陶行知“敢探敢创”精神,推进深度学习课堂改革,推行敢想、敢说、敢试、敢辩、敢错的“五敢”课堂理念,打造“会自学、敢质疑、能合作”的新质课堂,鼓励学生围绕“校园垃圾分类”“社区停车难”等现实问题开展调研,撰写实践报告并提交相关部门。
构建示范课体系,成立“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小组”,开展“领军人才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在语文、历史等学科嵌入“陶行知教育故事”案例教学,开发《学科中的求真故事》校本课程和《陶行知思想与学科融合案例集》。以语文课为例,组织学生学习《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选段,分析陶行知“教育救国”的理想,开展“如果我是陶行知”主题写作,探讨当代教育问题,强化跨学科育人实效。
开展“行知创新课堂月”活动,推出党员教师示范课,带动校内教研氛围提升,形成“课堂-研讨-反思”闭环。举办“党员教师创新课堂大赛”,评选“最佳求真课堂”“最佳融合案例”,促进经验共享。实施“青蓝工程”,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新教师成长。
打造精神阵地
涵育行知基因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所在。潍坊行知中学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打造精神阵地,涵育行知基因,逐步形成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设立陶行知主题展览,展示陶行知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传播其大爱、创造、奉献和求真精神;举办“行知精神文创大赛”,鼓励师生创作与陶行知精神相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歌曲等,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征集“我眼中的大爱”主题绘画、诗歌,汇编《行知精神百景图》,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教材。
打造文化长廊,在校园内设置展示陶行知精神的文化长廊,设置“大爱”“奉献”“创造”求真”四大展区,征集师生书画作品,通过图文展板、互动屏幕展示陶行知生平故事与师生实践成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学生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
潍坊行知中学赓续“行知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培根铸魂新体系,优化现代教育新生态,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育人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