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乐 梁洪勇 常晓婷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秉持“劳育为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力构建一个总目标、三个年级段、四个平台、一套评价的小学“1341”劳育体系,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意志、增长技能、塑造品格,以劳育为抓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锚定目标导向,跃升劳动教育新台阶。“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作为劳育总目标,把握劳育的大方向,确保劳育道路顺畅。同时,细化学段目标,低、中、高年级段分别以习惯养成、思想道德、劳动技能为具体目标导向,使学生的劳动学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过程。
贯通学段联动,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主题。低年级以“习惯养成三步走”为主题,分“自我管理”“小鬼当家”“班级小主人”三阶段培养习惯,“自我管理”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学会自主生活;“小鬼当家”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增强家庭责任感;“班级小主人”阶段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中年级以“品质形成‘3+N’”为主题,包含“饮水思源”“快乐担当”“多样奉献”三个大单元,下设多个品质养成小单元,在课程和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恩、勇敢、坚持、奉献等多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品质养成的难易程度进行简单划分,有计划、有主题地进行劳动品质养成教育和实践。高年级以“技能获得‘三个一’”为主题,包括“多彩生活”“巧手添彩”“创意发明”三部分,“多彩生活”部分教授学生掌握生活的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巧手添彩”部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劳动创造丰富课余生活;“创意发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尝试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整合平台协同,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从家庭、学校、社区、基地四个平台出发,为学生劳动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落实清单打卡“321”,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学生从劳动清单中选取三项家庭任务,并坚持做完一个周期(即21天),在此过程中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开展主题实践,联系课内外与校内外,结合课程和节日确定实践任务,以家庭、学校为实践场地体验劳动活动;组织亲子劳动,借助学校提供的清单和手册,完成亲子劳动,增进亲子感情;实践创意劳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智慧及双手来完成劳动。规范常规劳动课程,开设校本课程,设立劳动月、周、日课程;开设“劳动+”融合课程,设计不同年级融合课程手册;组建社团群,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开展活动;开设传统节日民俗课程,借助节气和节日开展劳动教育。社区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公益活动课程,低年级参与环保,中年级服务社区,高年级敬老,树立责任感;研学旅行课程,在基地参与生产、服务性劳动;服务社区活动,参与法治宣传、助学帮困等;职业体验模式,通过校内模拟和校外参与体验职业劳动。基地是劳动实践的有力支撑,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与社区合作,设置种植、养殖和农耕文化展览区;拓展多个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与本地农场、生态谷等进行合作。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持久性。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的劳动行为得以长期坚持,真正实现劳育的育人目标。以多元视角构建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创新主体、过程、形式和平台等维度,助力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成长。评价主体层面,打破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起教师、学生自身、同学和家长多元参与的立体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实行“课前建表,课中自评”模式,学生课前依据劳动任务制定评价表,明确目标与标准;课中对照表格,从劳动态度、技能掌握、成果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在反思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过程评价方面,学校摒弃仅关注结果的传统做法,实施全程跟踪反馈,除期末综合评价外,还在劳动课程开展初期评估学生基础与兴趣,中期诊断学习进展与问题,定期检验阶段性成果,终结时进行全面总结。这种动态评价方式,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精准助力学生成长。评价形式方面,力求生动鲜活,突破纸笔局限。通过举办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现风采;以说唱、情景剧等艺术形式,演绎劳动故事;广泛宣传优秀学生事迹,树立榜样标杆,激发学生劳动热情。评价平台方面,积极推进“双线评估”,线下结合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线上依托自主开发的评价系统,整合“校内+校外”劳动数据。系统生成个性化、立体化评价量表,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劳动表现,为劳动教育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1341”劳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小学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诸城市科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