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罗从忠 徐玮 门高峰
4月16日,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科创嘉年华”现场热闹非凡:诸冯校区剪纸社团展位前,学生们扫码聆听方言故事;在向阳校区恐龙模型制作区,学生们正用3D打印技术还原化石;在校本部智能种植园里,AI生成的番茄生长数据在屏幕上闪烁……这所横跨城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16个特色社团的创新实践,绘就了“城乡共融、实践育人”的教育新画卷。
社团课程
从“各自为政”到“城乡共舞”
每周二下午,诸冯校区剪纸工坊都会迎来校本部AI社团的学生。4月8日,教师管悦示范“疃”字剪纸,学生王雨浩同步用AI设计纹样,他们合作的剪纸作品嵌入方言二维码,扫码即可听见乡村故事。
曾几何时,乡村校区开不齐科创课,校本部缺乡土社团。2024年“双减”后,学校以“融汇式课程”理念构建“课程超市”,鼓励城乡教师联合开发特色社团。如今16门社团课中,11门由城乡教师共研,形成“城乡互补、学科融合”的社团课程矩阵。
向阳校区“恐龙探秘社团”是典型代表。乡村校区教师孙东玉与校本部科创教师组队,开发出“恐龙数学测量”“3D打印恐龙模型”等6个子项目。校本部“智能种植社团”则将科技与农耕结合。生物教师马铭梅带领学生搭建智能灌溉系统,乡村学生凭经验分辨土壤,城里学生用Python分析数据。
创新机制
破解城乡共融的“动力密码”
学校以“学生核心、城乡共融”为理念,将社团作为“成长实验场”。“社团应成为连接家乡与世界的窗口,让每个孩子成为‘主角’。”校长王绍忠的理念,在实践中逐步落地。
针对城乡资源错位,学校推行“课程共研、教研融合、评价互通”,以打破资源壁垒:建立“1+1+N”城乡教师结对机制,如剪纸社团由美术教师、微机教师、语文教师共同指导,开发出“纹样设计—故事创编—技艺传承”复合课程;创设“轮值组长制”,不同校区教师牵头,城乡教师每周固定时间云端教研,2024年碰撞出21个课程创意;实施“捆绑式评价”,社团成果纳入城乡教师共同考核,让城乡教师共享“创新积分”,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评价僵局。
从师资到技术的立体保障,让城乡社团发展“血脉畅通”:实施“双向流动计划”,城镇教师每月下乡开设科创工作坊,乡村教师每学期进城学习数字化技术;搭建“社团资源云平台”,汇聚300余个优质课程视频、50套数字化教具资源,实现城乡校区实时共享;引入企业捐赠的3D打印机、土壤传感器等设备,通过“流动教具车”在五大校区循环使用,让乡村社团“接上科技天线”,城区社团“扎紧乡土根基”。
破茧成蝶
看见教育共融的“生长力量”
数据显示,2024年乡村校区社团参与率从32%提升至72%,市级以上赛事获奖数同比增长300%。更重要的是,城乡学生在合作中打破认知壁垒——城里学生在农耕社团学会辨认20余种农作物,乡村孩子在无人机社团掌握了基础编程。
“现在备课要跨学科学习,生物老师也要懂编程。”智能种植社团教师马铭梅戏称自己从“单科教师”到“跨界导师”。她办公桌上,摆满了不同领域的书籍。这得益于学校推动的教师结对互学。2024年,该校跨学科备课率达63%,乡村教师开发的农耕课程、校本部教师的非遗数字化项目均获市级以上奖励。
从剪纸工坊到智能大棚,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的社团实践,为AI时代城乡教育共融提供了样本。在这里,每个社团都是种子,扎根乡土、拥抱科技,在城乡协同中绽放出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