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唐晓妮 林园
近年来,昌邑市实验幼儿园秉承“爱润童心,启智开慧”办园理念,以“解决家长难题、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目标,创新构建教育惠民服务机制,通过“三码合一、服务优化、三维协同”模式,创新家校社深度融通三大工程,打造暖心教育实幼服务品牌。
优化“三码合一”服务体系
幼儿园使用“教育惠民一码通+随手拍+即时评”的立体化服务平台,合理利用咨询建议、问题反馈、服务评价三大功能模块。及时向家长介绍平台功能,家长通过扫描园所专属二维码,实现诉求提交-进度查询-结果评价全流程可视化追踪。
平台运营建立“双循环”响应机制。幼儿园设置营养膳食、课程教学、安全管理等8个专项服务标签,系统自动识别分类后,30分钟内流转至保健医生、教研组长等专业岗位;构建班级教师首接负责、保教主任二次跟进、园务会三级督办的分级处理体系。特别是针对家长反映集中的午睡护理、特殊餐食等问题,幼儿园开发智能预警系统,当同类问题重复出现3次即触发管理预警,预警后会加强相关措施的实施和落地,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服务推广实施“场景浸润”策略。幼儿园在新生家长会设置“扫码体验区”,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帮助家长掌握平台使用方法;在亲子运动会、节日游园等活动中嵌入“惠民服务知识竞答”环节;每月编制《惠民服务典型案例集》,以“问题描述-处理流程-效果反馈”的叙事方式,向家长推送。
实现“服务优化”深度融合
幼儿园突破传统服务边界,构建起“全员服务+专班攻坚+个性支持”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建立首接负责制与项目专班制双轨并行机制。全体教职工均需完成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6大模块岗前培训,确保任何岗位接到家长诉求都能专业应对;针对营养配餐、幼小衔接等问题,组建由园长领衔、跨部门协作的5个专项攻坚组,创新实施“问题溯源-方案论证-效果追踪”的三步工作法。
服务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幼儿园线下设立“园长接待日”长效机制,采用“预约制+主题化”运作模式,聚焦入园适应、分离焦虑等高频问题开展专场咨询;线上开通24小时教育服务专线,配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职接线员,建立紧急事项30分钟响应标准。
个性化支持形成“一生一案”服务体系。幼儿园组建由主班教师、心理咨询师构成的跨专业团队,为特殊需要儿童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创新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个特殊儿童配备“班级教师+专业指导教师”的双支持系统,开发融合教育课程包,创设多感官训练室等专属支持空间。通过持续跟踪评估,提升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构建“三维协同”服务模式
幼儿园积极拓展教育惠民外延,构建“园所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三维协同机制。成立由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教育专家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共同开发《幼小衔接指导手册》《家庭游戏资源包》等6类惠民资源。
在管理协同方面,创新“家长智囊团”参与机制,设立膳食管理、安全管理等5个家长专业委员会,采用“轮值主任制”参与园所决策,加强家园共育的实效性,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幼儿园与社区、小学建立联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创新“教育惠民大篷车”项目,组织骨干教师深入社区开展早期教育指导,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133”机制创新,构建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新范式,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服务模式。昌邑市实验幼儿园持续深化“即时响应、全程跟踪、多元共育”服务体系,让教育惠民真正成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