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公益广告

昌乐县因地制宜打造文化书院——

让文化服务从“云端”落地百姓家门口

(2025年07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吴晓强
  通讯员 张 磊 刘宁宁

  6月29日,在昌乐县西湖文化社区的书法课堂上,社区居民赵大叔边挥毫泼墨边感慨:“退休后一直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做,咱社区的书法课真是‘对味儿’!家门口就能学知识、交朋友,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位于昌乐中心城区的西湖文化社区,以“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为核心理念。沿着社区走廊前行,到处都是惊喜:超然书房里,邻里读书会讨论得热火朝天;舞蹈室中,大家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书画室里,在社区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一幅幅饱含国风雅韵的作品在宣纸上徐徐呈现……
  西湖社区党委书记杜雅洁告诉记者,近年来,西湖文化社区采取“承接+链接”“输血+造血”方式,既主动承接上级文化资源、力量、政策,助力专业优质文化服务下沉,同时积极探索“空间换服务”方式,盘活周边人才、课程、文化资源,全面链接了老年大学、青年夜校、体育健身、家政护理、非遗传承、电影放映、户籍办理、微就业培训等24类线下资源和线上频道。如今,这座社区居民熟悉的“文化会客厅”,已升级为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文化阵地。
  “为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昌乐县秉持因地制宜原则,聚焦群众多元需求,实施分类建设策略,量身打造文化书院,让文化服务从‘云端’落地生根,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家园’。”县文联主席崔明军向记者介绍。
  比如潍焦文化书院,就是由昌乐县联合潍焦集团建设的一个企业文化书院。这个书院以“工业遗产活化+文化服务创新”为鲜明特色,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办、群众参与的建设模式,巧妙实现了工业文明传承与基层文化服务的有机融合。记者看到,书院一层集中展示了昌潍地区焦化、化工、棉纺织及精密电子工业发展历程,二层为阅读区,5000余册藏书涵盖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不仅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为专注研究工业历史、工业技术读者提供了独有“矿藏”。
  “书院还链接了周边桂水栖谷水上乐园、桂水栖谷露营地、桂水逸扉酒店、儿童无动力乐园、潍焦博物馆等,拓展了文化研学旅游场域,形成了‘文化-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首阳山旅游度假区宣传干事刘文龙说。
  而处于鄌郚镇的鄌郚文化书院则是依托“吉他小镇”IP展示和乡村技能培训,实行“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引入离退休干部、业界专家、艺术达人、部门资源,将文化书院打造成适合乡村文化需求的供给阵地和研学基地。
  “镇村文化人才偏少,我们就积极调动部门和社会力量,定期招募志愿者,协调组织专家、学者、社区达人举办文化活动,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崔明军表示,截至目前,全县已聚合21个部门(单位)和80个社会组织资源,形成群众需求和文化供给“两张清单”,已建成“红暖西湖”“潍美昌明”“潍焦文化书院”“鄌郚文化书院”等8个文化社区(书院),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