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莉莉/文 肖雪/图
“作为曾经采访过王伯祥书记的记者,有机会再次向大家宣讲他的先进事迹,感触颇深。当年在寿光采访伯祥书记事迹时,亲眼见证了他给寿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寿光人民对他的深情厚谊。这次报告会上讲述的许多事迹,都是当年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越是深入了解王伯祥,越是对这位‘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更加敬仰。”7月18日,在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央广网山东分网负责人崔永刚如是回忆他心中的伯祥书记。
对崔永刚来说,潍坊和寿光不仅是家乡,更是密切关注的新闻根据地和采访联系点,当年与王伯祥书记交往的一幕幕场景,在他的心头牢牢记着。
有一次,他跟随王伯祥书记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寿北村庄。听说老书记回来了,乡亲们扶老携幼出来迎接。他们像亲人一样打着招呼、嘘寒问暖,话说不完、呱拉不够。一位村民上前紧紧握着王伯祥的手说:“伯祥书记啊,我们谢谢你,我们的好日子都是你带着我们干出来的。你的功绩永远埋没不了,都在我们心里记着!”崔永刚回忆起这一幕时,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当年寿北开发时,曾经一起握过铁锨、滚过泥巴、结满老茧的大手,此时又握在了一起,握的是手,连的是心。”
作为一名记者,崔永刚深深地思考,伯祥书记离开寿光30多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他追忆在寿光采访时,从寿南到寿北,穿行在蔬菜大棚,置身于棉田、虾池、盐场,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一点点还原当年战天斗地的奋斗场景。王伯祥任职寿光五年半,给寿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发动了寿光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推进蔬菜产业化,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发动工业革命,打造寿光“工业航母”;决战寿北,一举改变了寿光经济的“半身不遂”,把政绩实实在在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采访的时候,崔永刚常常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王伯祥?他记得在王伯祥当年的工作手记上写着,“牢记自己是寿光的县委书记,是党的形象在寿光的体现;牢记自己是寿光人民的儿子,要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情。”他记得王伯祥说,“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就给了我干事的舞台和机会。全县一百多万人眼巴巴地看着我。”在一次次采访中,崔永刚对王伯祥有了更深的了解,伯祥书记深知县委书记一手托着党的形象,一手托着百姓的期望,他做官就是为了做事,为民造福,为党争光。
王伯祥给寿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四句话掷地有声——第一句话,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老百姓。第二句话,一个人要想干大事,得吃大苦。艰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第三句话,我们干什么事都是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第四句话,干大事就得有号召力,有号召力就得自身干净。崔永刚说,这些话语至今在寿光大地上流传,为后来者树立起了当官、做人做事的标杆。
“我想伯祥书记用他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伟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回报比赢得民心更珍贵。”崔永刚说,时代呼唤先锋,前行需要榜样。我们要传承伯祥书记那种“把人民举过头顶”的为民情怀、“看准了就干,干就要干成”的务实作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担当,在薪火相传的奋斗基因滋养下,书写“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