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围绕“古”字,古香古色,传承历史根脉
作为中国古九州之一,青州长期以来曾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素有“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之称。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为青州留下了瑰丽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壮观的古老建筑和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一是实行保护性修复,保留原风貌与原韵味。古街巷是历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区域之一,是古城“活着”的象征。古城现存古街巷百余条,其中昭德古街获评“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另还有历史悠久的偶园街、卫街、东门大街、北门大街、参将府街等。这些街巷的肌理分明,布局合理,较好地留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加强青州古城保护,保持古城历史风貌与特色,就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统一起来,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好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二是建章立制,形成刚性约束。多年来,青州市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发展不可动摇的根基,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做好保护和修复功课,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对古城墙、古店铺、古民居、古街道、古寺庙等丰富文物遗存进行动态保护。《关于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报告的决议》《关于加强国有馆藏文物保护的决议》《潍坊市青州古城保护条例》等决议、条例,明确保护工作“可为”与“不可为”的界线,为古城戴上了“护身符”,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三是挖掘整理,保留文化记忆。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征集各种历史文化资料近200万字,旧照片、文物400多件,集结印制《青州古城历史文化调研资料》四辑,出版《青州古城》一书,修缮整理历史遗存100余处,展示非遗项目30多项,聚集100多位民间艺人,使古老的青州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突出“活”字,活灵活现,历史照进现实
近年来,青州市积极开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千年古城、信美青州”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积极鼓励旅游特色产品研发,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
一是深度融合,让非遗嵌入古城景区。统筹规划古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构建起古城游“1221”新模式,涵盖古城2条特色街区,50余家文旅空间、非遗工坊和近百个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强了古城文化品位,助力景区文旅高质量融合。
二是搭建平台,让非遗扮靓古城景区。在古城核心地段打造青州非遗传习坊,形成集展示、展演、交流、传承、学习与交易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展示平台,现已入驻花毽、焚香烙画、青州府花边大套、青州石雕、红丝砚制作技艺、铝艺等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是优化布局,提升古城内涵。打造青州古城冯家巷非遗文化街区和八喜非遗第一街,通过现场展示展演等方式与广大游客积极互动,让外来游客以更加直观、充满文化情趣的方式了解青州、感知青州,在宣传青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推动青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创”字,创新创意,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是“文化+创意”,契合游客价值需求。青州古城的魅力就在于体现差异性,讲好青州故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依赖的也正是这独特的人文资源。而青州历史厚重无疑为我们讲好故事提供了素材。因此,青州古城深挖文化内涵,放大名人效应,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品牌塑造从旅游品牌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变,从而体现品牌多元使用场景,让品牌的包容性更强。
二是“科技+创意”,提升品牌。青州古城借助新时代科技东风,全面做好结合文章,推进智慧景区业态建设,打造“智慧游园”系统,不断提升市民游客参与感、满意度。
三是“文化+产业”。青州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加快由单一业态向综合功能转变,积极引导工业、农业、交通等各领域主动融合旅游元素,露营、民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坚持“产业城市化融入、城市景区化经营、景区产业化提升”的“产景城”融合思路,培育了30余条“文旅+”融合示范带,赋能文旅产业不断升级。同时通过全面破题“古城+”,加强“古城+文化”“古城+旅游”“古城+教育”“古城+健康”等深度融合,提升古城辐射力,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独特的历史地位,厚重的人文积淀,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共同塑造了青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蕴和底气。在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好老建筑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持续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让这座千年古城永葆鲜明的特色、鲜活的灵魂和蓬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青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