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张同强
在潍坊这片教育沃土上,一幅从“幼有所育”到“职业赋能”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幼儿园里孩子们编织“非遗”梦想的纯真笑脸,到职业院校实训车间内学生调试精密元件的专注身影,潍坊教育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全链条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学前教育
品质跃升,幼有优育助梦启航
在寿光世纪凤华幼儿园的“情绪管理绘本馆”,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表达情感;奎文区中心幼儿园通过“周五劳动日”等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潍坊学前教育品质跨越的生动写照。
潍坊以“幼有优育”为目标,构建起党政主导、资源优化、特色育人的学前教育新生态。市委、市政府出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率先成立由91名专家组成的学前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分片区包靠指导。
奎文、寿光等5地顺利完成2025年省级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优质园占比升至78%,21所幼儿园荣获“全省科学保教引领园”称号,7个县市区入选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
“手机一键报名入园”覆盖全市,1200余处家长驿站等“教育惠民一码通”举措让家长不再焦头烂额。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家长们纷纷感叹:“现在接送孩子轻松多了,政府的这些举措真是暖到了我们心坎里。”
“我们实施‘双培养’机制,将骨干教师培育为党员、党员教师培养为业务骨干,同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让教育触角延伸至社会每个角落。”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说。59个幼教集团辐射210所分园,惠及1.6万名幼儿。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铺就优质教育路
2021至2024学年,潍坊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三年攻坚行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2所、幼儿园344所,分别新增学位20.16万个、8.6万个,小学入学高峰平稳有序。
安丘市实验小学创新“阳光小课间”活动,以“花式微运动”点亮校园生活;寿光市洛城街道中心小学党员教师紧扣新课标,打造20余节“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精品示范课;寒亭区杨家埠小学启动“法制副校长进校园”,为师生带来生动安全警示教育;从英语演讲比赛到短剧表演,再到配音大赛,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城市兴华初中《茶韵课程》文化浸润课程,巧妙融合历史、地理、生物、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在采茶、制茶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茶叶的生长习性、制作工艺,更深刻理解了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人文情怀……
如今,漫步在潍坊的各个校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是对我市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最好的褒奖。从硬件设施的大幅改善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从特色活动的蓬勃开展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潍坊基础教育正以崭新的姿态,描绘出一幅均衡发展的新图景。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打造全国改革典范
潍坊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为笔,绘就全国改革“潍坊样板”。全市800余个职业院校专业点覆盖19个产业大类,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9万余人,从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到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示范区,潍坊职教改革领跑全国。
产教深度融合激活校企共生。7所驻潍院校与歌尔共建产业学院,创新“1+1+1”人才培养模式,28门校企开发课程培育的技能骨干成为企业“抢手货”。构建“园区+联合体+共同体”立体化网络,拥有25个产教融合园区、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含国家级农综区联合体),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超95%。潍柴、豪迈等企业制定10类人才培养标准,70家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校企协同发展矩阵。
多元办学模式破局体制创新。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开创“政府参股、企业出资”混合所有制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引入国企5.6亿元建设1100亩新校区,在校生规模翻倍;豪迈科技职专借鉴德国“双元制”,成为企业“人才孵化器”。目前已形成3所混合所有制院校、2所国企办学、9所民企办学的多元格局。
人才立交桥贯通成长路径。全省率先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让初中生提前感受职业魅力。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33名齐鲁名师护航教学,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实战课程,实现“入学即入职”精准培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下,学生持“1+X”证书上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从幼教启蒙到职业成才,潍坊教育以系统思维推进全链条升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沃土中绽放光彩。这幅以“幼有所育、学有优教、技有所长”为底色的教育画卷,正成为潍坊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注脚,助力城市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