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书光:二十六载守护万家灯火

(2025年08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瑗 通讯员 李明坤
  在寒亭区南孙社区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能看到一辆略显老旧的三轮车穿梭在田野村落之间,驾车人是国网潍坊市寒亭区供电公司南孙供电服务站网格经理肖书光。1980年出生的他,如今已扎根这片土地,服务乡邻整整26年。
   “活地图”与“贴心人”
  乡情是服务的基石

  南孙社区地形狭长、村落分散,村与村之间路途不近,许多连接道路还是狭窄的乡间土路。面对服务半径大、交通不便的难题,为了方便工作、及时响应用户需求,肖书光多年前自掏腰包购置了一辆三轮车。这辆不起眼的“座驾”,成了他服务乡亲的“流动工作站”,载着工具和一颗热忱的心,风雨无阻地奔波在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车轮碾过田埂,驶过小巷,乡亲们远远听见三轮车的声音,就知道是“肖师傅来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孙人,肖书光对自己负责的4个村庄非常熟悉。哪条胡同有几户人家、谁家什么情况,他都“门儿清”。这份熟悉甚至超越了通讯录——即使是陌生号码打来电话,他一听对方声音就知道是谁。“在南孙,乡亲们就是我的家人。”肖书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工作的根基——深厚的乡情。
  这份乡情,化作超越职责的关怀。走街串巷巡线检修之余,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换个灯泡、修个开关,甚至帮忙处理些简单的水电暖问题,他顺手就帮了。他的热心肠在乡间传为美谈,甚至曾有专业的水电暖师傅跟他开玩笑:“肖师傅,你把我们的活儿都干了,我们都要‘倒闭’喽!”肖书光憨厚一笑:“顺手的事儿,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一把。”
   关键时刻显担当
  车轮上的生命守护者

  南孙供电服务站有7位网格经理,其中肖书光最年轻。今年夏天,有两位同事因病住院,他们负责的片区共3000多户居民的用电保障突然面临缺口。关键时刻,肖书光二话没说,主动担起了这两个片区的工作,再加上自己本来负责的2200多户,5000多户居民的用电安全与服务,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工作量陡增一倍多,他起早贪黑,驾驶三轮车奔波在更广阔的区域,巡检线路、处理故障、服务用户,确保整个片区供电平稳有序。
  肖书光的担当与责任感,早已融入血脉,化作守护生命的本能。那辆载着他服务万家灯火的三轮车,也见证了他数次挺身而出、挽救危难的事迹。
  ——2002年夏,他驾车巡线途经邵吕店村后的大湾,突然发现有人在水里挣扎。他猛踩油门靠近,迅速抽出绝缘杆冲向水边,不顾危险将9岁的女孩肖明明从深水里救起。
  ——2011年秋,在肖家营村南的鱼塘边,他发现村民李寿华因触电昏倒在水中。他火速切断电源,跳入水中将李寿华拖上岸,用公司培训时学习的急救技能实施心肺复苏,将人从死亡边缘拉回。
  ——2020年8月18日中午,他顶着三伏酷暑在邵吕店村抢修时,恰逢路过的83岁孙树香大娘中暑倒地、轮椅侧翻。他立即放下工具飞奔过去,将老人搬到阴凉处,大声呼救并协助联系家人和医生,待老人安全后默默离开。
  ——2024年7月台风过后,他在巡线途中发现路边深沟里有翻倒的三轮车,车下还压着一位老人。他立即跳入沟渠,搬开重物,用肩膀顶起变形的车架,将老人从泥水中托到岸上,确认老人安全后才悄然离开……
  每一次危急关头,肖书光都凭借高度的警觉、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勇气挺身而出,将“光明使者”的责任,延伸为对生命的守护。
   二十六载零投诉
  用心服务铸就金字招牌

  26年,近万个日夜的坚守,肖书光交出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成绩单:工作零投诉。他所负责的片区,从未出现因责任原因导致的长时间断电事故,更实现了电费回收率百分之百的骄人业绩。这“零”与“百”的背后,是他对业务的精益求精、对隐患的细致排查、对服务的极致用心,以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如今,肖书光的电话号码,成了乡亲们遇到用电困难甚至生活小麻烦时首先想到的“热线”,他也成为许多南孙老人心中可靠又温暖的“电亲戚”。
短评
  在老龄化日益凸显的农村,肖书光的服务模式显得尤为珍贵。他对每家每户的深度了解,消除了与留守老人、空巢家庭之间的沟通障碍。他不计得失的“顺手帮忙”,解决了许多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弥补了农村社区服务的部分短板。这种建立在熟悉、信任和责任感基础上的“客户粘性”,是冰冷的考核指标难以衡量的。
  一辆三轮车,丈量的是服务乡村的里程,也承载着守护生命的重量;二十六载光阴,沉淀的是对故土乡亲的深情,也闪耀着见义勇为的光芒。肖书光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将心比心的真诚付出和危难时刻的本能担当。在这片乡村大地上,正是千千万万像肖书光这样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责任与热忱,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