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发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5年08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莉娜 葛光敏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指南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从传播形式、内容供给、人才支撑三个维度协同发力,让理论从“书面语”变成“家常话”,从“文件里”走进“生活中”,最大化放大主流理论的声量。
创新传播形式,让宣传效果有“质”更有“效”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网上传播提供了深刻而科学的方法论指引。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受众接受规律,通过打造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理论宣传实现全平台覆盖、网格化渗透,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从传播载体创新来看,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5、VR等形式,在不同平台精准触达各类群体,拓展理论传播的广度与覆盖面。例如,青年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动漫等视觉化载体获取信息,而中老年群体可能更适应广播、图文等传统形式。这种精准匹配不仅拓展了理论传播的广度,更通过“媒介适配”降低了信息解码的认知成本。从提升传播效能分析,当前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更习惯通过移动端、碎片化方式获取信息,这要求理论传播必须实现内容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抽象的理论内核转化为具象表达,通过动漫、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构理论背后的逻辑,把复杂内容通俗化、深奥道理简单化。这种转化不仅契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更能有效降低理论理解门槛,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最终实现理论宣传质量与传播效能的双重提升。
追求供需平衡,让传播内容走“深”更走“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做法。这一机制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要紧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积极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对宣传内容进行“精准加工”,将枯燥无味的“文件语言”变成富有“百姓味道”“时代味道”的生动讲述。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冒热气”,从根本上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使老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可感可亲可信可敬”。
  宣传方式上要“活”,借助基层群众各类文化活动推送党的创新理论,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开展全民文化普及,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实现理论宣传“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通过进一步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了解群众文化需求,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例如,针对基层理论宣讲“离得远”“不对路”的问题,潍坊市探索建立“菜单式”宣讲模式,组织宣讲大调研、面对面交流“备好餐、把准脉”,进一步完善基层理论文化资源供需对接,将政策理论、主流思想“精准滴灌”在群众心坎中,面向不同群众做出不同的“特色菜”“定制餐”。
建强人才队伍,让宣传力量向“多”更向“好”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破解“传播主体”的结构性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确立并激活基层群众在理论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宣传模式中“单向输出”的局限,立足社会结构的多元性与基层实践的丰富性,从道德模范、教师、医生、致富能手、创业青年、“五老”人员、工匠艺人、草根名嘴等不同职业群体中,系统性发掘和培育具有原生传播力的“百姓宣讲员”,构建起扎根一线、贴近群众的传播网络。这些“原生传播者”的优势在于拥有“同群效应”,其话语体系、生活经验与受众高度契合,能有效降低“传播隔阂”。例如,潍坊市聚焦宣讲主体多元化、宣讲语言群众化、宣讲方式立体化,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青年群体“特色讲”、百姓骨干“深入讲”、“五老”队伍“灵活讲”、“巾帼”力量“融景讲”等多种形式分众化宣讲,这种多层次传播网络使理论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形成“共振效应”,进而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推进、全面覆盖的浓厚宣讲氛围。
  全媒体时代的理论传播需要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在于“技术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技术是手段,内容是核心,二者的融合才能实现“1+1>2”的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其深层逻辑在于:只有当传播者既坚守“党性原则”又掌握“技术工具”,才能在复杂舆论环境中把握导向,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技术赋能”中保持生命力。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传播形式创新解决“怎么传”的问题,内容供给优化解决“传什么”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解决“谁来传”的问题。三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形式-内容-主体”的三维框架。在实践中,需始终以“理论科学性”为根基、以“群众接受度”为导向、以“时代适应性”为目标,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者单位:潍坊市宣传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