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载深耕 科创赋能

——聚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与峡山区的双向奔赴之路

(2025年08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长宪研究员在植物组培室观测番茄幼苗表型。
  □本报记者 王莹 文/图
  在峡山的广袤田野上,有这样一幅动人图景:一方是怀揣农业科技梦想的科研工作者,带着实验室的智慧扎根大地;一方是渴求发展的地方政府与农民,用沃土与热忱拥抱创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与峡山区携手走过的八年,正是这一场“科研扎根产业、地方反哺创新”的双向奔赴,共同奏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协奏曲。
  缘起一片沃土:
  一颗种子的落地与扎根

  2017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峡山,从此开启了它的“峡山之旅”。彼时的峡山,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式占主导,优质品种覆盖率较低。而北大农研院的到来,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看中峡山,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说。峡山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周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且远离工业污染,是开展农业基础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缺技术、缺人才的峡山区正好遇上想干事、有平台的团队,可谓是天作之合。峡山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北大农研院,拿出了区内环境最好的数百亩土地,连续3年把北大农研院建设项目列为头号工程。峡山区对农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更是让北大农研院团队坚定了在此扎根的信念。
  2021年7月,北大农研院正式投入运营,同时以该院为依托建设的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也挂牌成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北大农研院已建成7.1万平方米研发及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凤栖研发中心、1200余亩试验育种基地、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64间人工气候室、16间组培室,配备了冷冻电镜、全套质谱分析系统、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硬件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科技扎根泥土:
  研究院以创新反哺这片沃土

  “这棚里的樱桃番茄甜度比普通品种高3个百分点,亩产增加200公斤,多亏了北大农研院的‘科技种子’!”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种植户的赞叹,道出了科研成果对土地的滋养。八年来,北大农研院始终将论文写在峡山的田野上,用科技创新反哺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
  在作物育种领域,科研人员历经数千次试验,在潍坊市种业创新团队项目支持下,育成的7个西瓜新品种已在全国25个省、市、区推广,其中“优梦W106”在海南高温下切开放置24小时不腐烂,在潍坊自然存放10天仍甜脆可口,2024年更在海南国际西甜瓜大会上斩获3个一等奖。“北柿1号”番茄在2025中国种子大会上摘得“好吃番茄”金奖,让峡山区岞山街道大唐采摘园实现了每公斤32元的高价热销。这些“科技种子”不仅丰富了潍坊的果蔬品种库,更让峡山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与雷沃重工联合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使当地小麦种植节水率达40%;与潍坊坤泰沃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农业平台,为5000亩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北大农研院用一个个实打实的科技成果,让峡山农业告别“看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的新境界。
  沃土滋养创新:
  峡山以诚意搭建发展舞台

  科研创新需要土壤,峡山区用最大的诚意与行动,为北大农研院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当北大农研院决定扎根峡山时,当地政府立刻成立专项工作组,从场地规划到政策配套,全方位提供保障。如今的峡山,依托农博金街科创中心、峡山湖农业发展公司,重点建设十万亩现代高效农业走廊,全力做好研究院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院地共建 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的成立,更是“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峡山区将32个农村社区与北大农研院课题组精准结对,不仅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田间试验场,更让农民零距离接触前沿技术。太保庄街道西树村引进北大农研院的西瓜新品种后,一公斤西瓜卖到了27.8元仍供不应求,村支书王焕军感慨:“政府搭台、北大农研院送技术,我们农民才能种出‘金疙瘩’。”
  潍坊有机生姜融合创新产业园的建成,同样得益于这种良性互动。峡山区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北大农研院则输出生姜脱毒组培苗技术,每年培育脱毒姜苗100万株,带动年产有机生姜2400吨,年产值达7200万元,实现了“科研得数据、产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多赢。
  携手共赴未来:
  在“双向奔赴”中书写新篇章

  这场“双向奔赴”,在人才培养领域体现得尤为深刻。北大农研院举办的60余场培训,为峡山培育了300余名“土专家”,而这些扎根一线的技术骨干,又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宣传员”与“实践者”。潍坊市种业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上,50名学员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为北大农研院提供了来自产业一线的需求反馈,这种“教学相长”让科研更接地气。
  与潍坊学院等本地院校的合作,更是将“双向奔赴”推向纵深。北大农研院为高校提供科研资源,高校为北大农研院输送人才,共同构建起“产学研用”的闭环。
  八年时光,北大农研院用科技让峡山沃土焕发新生,峡山则用沃土让科研之花绚丽绽放。当“北柿1号”的甘甜与“优梦W106”的脆爽走向全国,当智慧农业的蓝图在田野上铺展,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在书写更加精彩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