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庄:潍县的“小莫斯科”

(2025年08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曹庄革命史展览室。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文/图
  “曹庄,是潍县的‘小莫斯科’。”早在1928年,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这样说。1943年,中共潍南县委书记高峰又说:“曹庄,真不愧为‘小莫斯科’!”曹庄是一个具有红色传统的革命村庄,分为东西两村,西曹庄村位于今坊子区坊安街道,东曹庄位于今高新区新钢发展区钢城社区。
  走进西曹庄党群服务中心的西曹庄革命史展览室,“一门三英”牌匾赫然在目,这是当时潍县第四区为了表彰曹庄村李家“一门三英”的英雄事迹而颁发的。展览室墙上通过图文方式,展示了西曹庄革命史、牺牲烈士等内容。作为潍坊市第一个村级革命史馆,西曹庄革命史展览室被列为坊子区党史教育基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宣传的重要场所,吸引不少市民及学生群体前来接受红色洗礼,缅怀革命先烈。
  高新区则深挖东曹庄作为潍南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潍县县委常驻地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沃土文化展馆”,利用“钢城社区红色基因文化长廊”阵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点,构筑红色教育新堡垒。
  在革命战争年代,曹庄是潍县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白色恐怖时期成为潍县党组织的活动中心,也曾是方圆百里著名的抗日堡垒村。
  1926年春,东曹庄的进步青年何凤鸣、陈延田、单作亭、孙思宽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曹庄支部。当年10月,曹庄支部分为东、西曹庄两个支部,各自成立农民协会,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为潍县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1928年10月,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同志被捕牺牲,潍县党组织遭受破坏。在这严峻时刻,中共潍县特支在东曹庄村马宣元家建立,由马宣元担任潍县特支书记。1929年2月,特支改为县委,马宣元当选为县委书记。
  1938年1月,何凤池与何凤鸣、李明光等秘密联络,组织曹庄、段尔庄等村村民,成立抗日游击队,组织起120余人,其中曹庄60余人,并于当年3月在东曹庄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第二大队,由何凤池任大队长,何凤鸣负责组织工作,田化宽负责宣传工作。
  队伍建立后,首先奔袭朱里镇,消灭汉奸武装1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接着又夜袭驸马营,消灭反动地主武装6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4月20日夜,队伍对坊子以东、虾蟆屯以西10余公里的日军铁路段实施大破袭,其中曹庄从十几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参加者达数千人次。行动中,杀伤日军8人,掀掉运走整段铁轨,致使日军十余日不能通车。4月底,七支二大队发展到1300余人,奉命东下黄县,与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会师合编,此后曹庄人不断地去黄县寻找、投奔,到1938年底就有50多人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
  1942年12月,中共潍南县委在东曹庄村成立。在敌伪的屡次抓捕中,曹庄人民机智勇敢地多次掩护潍南县委同志。一次,叛徒带领日伪100余人,突然包围东曹庄,强令全村百姓集合起来,威逼曹庄人交出潍南县委和共产党员,全村群众无一供认。1945年,曹庄青年配合潍南武工队,炸翻敌人火车车厢9节,有力打击了敌人。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曹庄有15人参军,20多人入党入团。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曹庄人民40余人分成4组,在县委、武工队人员带领下,分赴周围各村,散发张贴传单、标语,宣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牵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进攻,曹庄人民又配合潍南独立营同反动派进行了斗争。1948年4月27日,潍县战役告捷,从此曹庄人民获得彻底解放。
  曹庄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厚重而辉煌的一页,其间,曹庄有9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39人参军参战,有35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它的辉煌过去,激励着人们铭记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