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希明
有着“齐国首城”和“姜太公始封地”美誉的昌乐县营丘镇,因地制宜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携手谱奏出一曲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合唱。日前,记者来到营丘镇实地探访。
在马宋村以北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太公湖湿地公园的八卦广场内,姜子牙塑像栩栩如生,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构成一幅生态与人文深度融合的优美画卷。“以前这里的环境很差,后来政府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我们村借势建八卦广场、树姜太公塑像,成为村民了解历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马宋村党委书记张国庆说。村里“齐文化”源远流长,“跑龙”表演、“马宋饼”制作技艺等传承已久,他们借助马宋社区建设新型文化社区、打造“齐风马宋”文化品牌,在村里建成“幸福食堂”,向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同时与社区其他10多个村庄资源联动共享,构建起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古城村是“省级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从“太公祠”到“齐国古都城墙遗址”,从经久不衰的“太公香”制作技艺到立于清末年间、被保护起来的“古城”村碑等,都印证着这里的传统文化成色。今年,游人们又欣喜地发现,村庄有了新变化:一些显眼位置喷涂或更新了“齐文化”墙画;太公祠附近住户门前的护栏换成了青砖;“群众大舞台”完成加固和更新,为群众性文化演出提供了支撑。
记者采访中发现,与坐落在田野或村庄里的“齐国古都城墙遗址”“太公祠”等相比,一些村庄与“齐文化”有关的遗址深藏地下,比如河西村的“河西遗址”、营邱村的“古营邱遗址”。虽然人们看不到它们的真实样貌,但能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和村民保护文物的珍贵情结。河西村的唐福烈老人被人们称为“编外文物保护工作者”,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义务承担着看护遗址和整理遗存的任务,采访中他对自己的奉献轻描淡写,却对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津津乐道:“从上到下都重视文物保护了,有一次村里打算修建沿河路,但论证时得知会影响遗址安全,就毅然放弃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