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为媒 育核心素养

——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

(2025年09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罗从忠 马金涛

  “注意节奏,保持平衡!”在2025年潍坊市赛艇皮划艇锦标赛现场,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皮划艇社团的队员们正奋力挥桨,最终以绝对优势斩获乙组团体总分冠军。当孩子们高举奖牌欢呼时,阳光下闪耀的不仅是荣誉,更是该校以体育为媒培育核心素养的生动注脚。
  特色社团领航
  筑牢素养培育根基

  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构建起覆盖皮划艇、足球、武术等12个项目的体育社团矩阵,以“一社团一目标、一活动一素养”为理念,通过“基础训练+赛事竞技+文化浸润”的三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运动中实现能力跃升。
  走进学校皮划艇训练馆,12台高仿真模拟训练器正在运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划桨力度、航行轨迹等数据。社团教练介绍,这套设备能精准模拟不同水域环境,队员们需掌握直线划行、紧急转向等6项核心技能,还要通过“双人艇协同训练”培养默契。在潍坊市锦标赛中,该社团凭借过硬技术与协作能力连续三年蝉联冠军,更有8名队员入选省青少年皮划艇集训队。
  足球社团则独创“三维成长档案”,从技术指标、心理韧性、团队贡献三个维度记录队员成长。五年级学生李浩然的档案里,不仅有颠球次数、射门准确率等数据,还有“在联赛中主动为受伤对手递水”的暖心记录。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让体育教育跳出“唯成绩论”,该校也因此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目前,各社团累计培养市级以上赛事获奖者127人次,92%的成员在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素养维度实现显著提升。
  家校协同联动
  构建素养提升闭环

  学校每学期举办“体育教育家长课堂”,邀请运动医学专家解读青少年体能发展规律,破除“重智轻体”的观念误区。2025年暑假启动的“家庭体育打卡21天”活动吸引826个家庭参与,四年级学生王浩宇的打卡日志格外亮眼:“第7天教会妈妈跳绳双摇,第15天和爸爸制定‘晨跑+晚间平板支撑’计划。”其家长感慨:“孩子不仅体重下降5公斤,还学会了用表格管理学习与运动时间,这正是‘学会学习’的生动体现。”
  皮划艇社团的“公益体验营”成为家校互动的创新载体。初一年级学生邱一航在担任“小教练”时,为让家长理解“桨频与航速的关系”,自制了齿轮传动模型。据统计,参与过家校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健康生活”素养达标率较未参与者高出18个百分点,体质健康优良率逐步提升。
  学校还建立“家庭体育成长银行”,将亲子运动时长折算为“积分”,可兑换研学实践等奖励。这种激励机制让体育从“任务”变为“习惯”,孩子的责任感和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设施开放拓界
  拓展素养实践场域

  清晨六点半,学校田径场已迎来首批晨练者,其中不乏身着校服的学生。这是该校实施《体育设施开放三年行动计划》的缩影。目前,学校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每逢节假日免费开放,寒暑假还设置“学生专项时段”,配备专业教练指导。
  为实现“共建共管”,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机制:社区派专人负责人员登记,学校安排教师轮值安全管理。同时设立“体育设施开放意见箱”,根据居民建议增设了老年健身区、儿童游乐设施。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让校园资源反哺社区,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组建的“设施维护志愿队”,每周定期检查器材安全,进一步增强学生责任感。
  在社区体育文化节上,学生社团的皮划艇表演赛、武术展演成为保留节目。学校还将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纳入素养评价,设置“社会参与”学分。据统计,参与设施开放服务的学生中,91%的人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深化“校内社团+家校协作+设施开放”的融合模式,让体育成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