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莹
在文旅产业蓬勃复苏的春天,旅游景点人山人海,休闲街区人潮涌动,“打卡”博物馆也蔚然成风。
在潍坊市博物馆里,三维文物体验吸引着众多游客。一个个馆藏精品都配备了专门制作的卡片,游客在设备前扫码,屏幕上就投射出展品的3D立体图像。虚拟背景里,光影明灭间,展现着珍品绝妙之处——瓷器温润细腻、铜砚别致有趣、香炉端方持重,丰富的纹饰蕴藏其间,揭示文物的各种细节……这些曾经被深埋大地的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变得鲜活立体、可感可亲,让游客获得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它们经历了风霜雨雪、沧桑变迁,每件文物都无比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就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如何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潍坊市博物馆“上新”的三维文物体验是一项走心之举。
让文物“活”起来,要有创新精神。在文物保护进程中,有一项最终的不可抗力因素——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本体难免会遭到侵蚀,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消失之虞。因此,像潍坊市博物馆一样,快速高效科学地记录、保全文物的全面信息是当务之急,也是让文物与观众“互动”的创新之举,让社会公众得以借助高科技手段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物之美,加深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在敦煌研究院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在当前这个数字化时代汇聚,我们应当综合运用5G、云计算、动作捕捉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古代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重现及数字化虚拟体验,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