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筝

(2023年04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剑侠

  儿时我住在潍北白浪河畔华疃村的姥姥家。每年春天,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天飘舞的风筝。湛蓝的晴空下,大人和孩童们喜气洋洋,手牵着风筝快活地跑动,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神奇的图画。
  虽然那时农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却一点也不影响乡亲们放风筝的热情。快到清明节的时候,村里大街小巷都会架起秋千,天空中也飘起了漂亮的风筝。村里一些青年男女和孩童们抢着荡秋千,什么“旋转式”“蹦跳式”等等,捞不着荡秋千的人们便仰望着美丽的蓝天放起风筝,村子里到处充盈着欢声笑语。
  此时,我的姥爷在自家小院的那棵果子树下,专门为我和弟弟们架起一个小秋千。姥姥则用我父亲用过的“金鱼”牌香烟盒,为我和弟弟们做几只简易的风筝。我和弟弟们轮流坐在秋千上,一边荡着秋千一边牵着风筝。“金鱼”风筝波光闪闪,荡着秋千惬意迷人,我和弟弟们激动地唱起家乡的童谣:“风筝风筝满天飞,飞到孤山找棒槌,棒槌出来一大堆,胖头娃娃靓又美!”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在街头,见小伙伴全子和安子在大街上牵着新买的风筝飞跑,于是我回家就吵着闹着要姥姥到村供销社也给我买一只风筝,可姥姥说家里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为我买风筝。这时,从生产队干活回家的舅舅听到了,他匆匆找来一根细竹竿,先是用镰刀将竹竿轻轻劈成一些小竹条,然后再用细线把若干细竹条捆成两个正方形的竹架,交叉成一个八角形的框架。最后,舅舅在上面糊上一层厚厚的硬纸,用我的彩笔画上一些五颜六色的图案,一只好看的风筝就成型了。随后,姥爷又找来一条长长的线,在风筝上系好,自制风筝便大功告成!
  星期天学校放假,我们几个小学生拿上草筐和镰刀,装作出坡割猪草骗过大人,在草筐底下放上风筝,奔向了白浪河畔的那片田野。我牵着风筝线,福子举着风筝,伏子为小伙伴们背着草筐,我们在那片绿油油的麦田里奔跑起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田野回荡。可我们都没大有经验,不管如何调整方向,那风筝总是时起时落,难以飞向高空。这时,我家前邻的尊玉舅舅正好扛着锄头从此路过,他说我的风筝太轻飘,需要拴上一条“尾巴”才能飞高。伏子立马把自己的小围巾从脖子上解下来拴在了风筝上。风筝有了“尾巴”后,果然渐渐飞向蓝天,小伙伴们欢呼雀跃。
  儿时家乡的麦田里,经常活跃着我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但每次回家都要挨姥姥训,因为小伙伴州子放风筝时不慎掉进了大路北的枯井里,国子放风筝时不小心掉进了冰冷的河里……尽管老人们一次次地忠告,可我和小伙伴们依然变着法儿放风筝,感到好快乐好有趣!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起放风筝的小伙伴们如今已走入城乡各地,可相伴放风筝的欢愉情景却依然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