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强
潍坊就是这样的城。
人与一座城市的联系,不外乎几种形式:出生在此,工作在此,亲人在此,求学在此。在我,与潍坊最初的联系是末一种形式。
三十五年前,背起装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行囊,我第一次离开家门,坐上唯一的一趟公共汽车,一路向北,向北,来到潍坊。
虽是第一次来,潍坊于我并不陌生。父亲一年不知道要多少回到潍坊开会,出差回来,他总爱把一些见闻告诉我们,说得最多的自然是潍坊的风筝。
走进潍坊,不难发现,风筝的元素无处不在。街头巷尾,各种与风筝有关的标记随处可见。尤其到春天,整座城市都浸润在风筝的韵味里。这样的季节,潍坊人做的每件事似乎都与风筝关联着。邻里之间的问候语都换成了一句——放风筝了吗?而像我这样的在读学生,给在其他地方读大学的同学写信,也忘不了在信末加上一句:“趁春暖花开,来潍坊看风筝吧!”
自战国墨子斫木为鹞,在潍坊上空,风筝已飞了2000多年。风筝,古名“纸鸢”,所以潍坊又称“鸢都”。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潍坊风筝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可糊四面,可只包两面,手工绘画、构图与设色,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浓抹重笔,色调明快浑朴,对称中显着强烈美感。风筝造型模仿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有花鸟、鱼虫,有神仙、人物,有字形、器物……种种造型,与其说是人们模仿自然和社会形态的标志,不如说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真正兴盛、走向民间始自明代。清朝中叶,有了专门制作风筝的民间艺人,竞放风筝也成了清明节踏青游春的习俗。寒食日一到,人们争相聚集到白浪河滩,踏青嬉戏,放飞风筝。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一群群满地乱跑的孩子,织就了一幅自然景观与鲜活人物相融合、春趣盎然的生活图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越吹越劲,作为沿海城市,为加快对外开放和旅游经济发展,1984年4月,潍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代表着世界顶尖水平的潍坊风筝,备受国内外风筝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从此,潍坊风筝飞向了世界。
1988年2月的一天,“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组委会要来学校挑选开幕式团体操队员”的消息迅速传遍校园。一时间,校园沸腾了,人人都在热切期盼着选人的日子。我也偷偷准备着,冀望一朝被选中。然而,翘首以盼中,等来的是“队员已从邻近大学挑选完毕”的消息,我与风筝会“擦肩而过”。正是这一年,潍坊被确定为“世界风筝都”。
我是一只从家乡起飞的风筝,一根银线始终拴在家乡的根柢上,从哪里飞起还要回落到哪里去。毕业前夕,我去了东风街的风筝商店,买回一只小小的风筝。把风筝放进背包的同时,也把与潍坊的情感装了进去。
回到家乡五莲,我任教于一所职业学校。几十年过去了,成家生子,工作一成不变。潍坊似乎也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后来,生活变故,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到了潍坊的一所中专学校。像一只风筝,我又一次飞落潍坊。
再次融入潍坊,眼前的一切,与储存的记忆有着云泥之别。曾留下我无数脚印的街衢巷陌,在城市升级改造中,大部分已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显著变化,昭示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进程。
定居潍坊,春日,风筝会,去海滩,看风筝,自然成了我不变的选择。看啊,平坦无垠的渤海滩上,人声鼎沸,充满了欢乐。蓝天之上,上万只风筝竞相飞舞,极具画面感:有热带鱼、水母、章鱼,有燕子、蜻蜓、蝴蝶,有八仙、孙悟空、老寿星……这些风筝,或天真,或老成;或婉约,或豪放;或大,或小,忽高忽低,上下腾挪,左右漂移,天空竟幻化成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画布。放风筝的人,用手中线传递着美好和快乐。看风筝的人,用眼睛传递着幸福和甜蜜。
我想,不正是有了一只只飞在天上的风筝,有了一个个真实幸福的人,潍坊才生动起来了吗?
而白浪河畔的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和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早就成了潍坊亮丽的地标。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风筝艺术类专业博物馆,1000余只精品风筝及300余件文物,牵引着人们的目光。游客在尽情欣赏风筝技艺,进一步了解风筝文化的同时,也因璀璨的中华文明生发自豪。
每天,沐着初升的朝阳,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上的风筝雕塑,准时迎候市民前来“打卡”。你看,学步幼童蹒跚的脚步,让慈爱的父母乐不可支;藤架下一对青年男女情语哝哝,不知男青年说了什么,女孩的脸早绽成了一朵花;在流行音乐的节奏中,一群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时光倒流,人人都变回了曾经青春的自我……整个广场成了一幅承平盛世的祥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