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 文/图
5月14日,在昌乐县宝都街道西徐园村,8岁的小男孩果果身着嫩绿色短裤短袖向村史馆飞跑过来。他扒在门口向屋里探头:“大姥爷,咱们的村史馆要不要子弹壳?爸爸当兵的荣誉证书要不要?”西徐园村党支部书记徐思东笑着回答:“要!小朋友珍藏的子弹壳可是重要物件。”
“建好村史馆,通过一些老照片、老物件,把我们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和几代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展现出来,激励大家继续奋进。”徐思东说。
在开始修建村史馆时,村民们就纷纷回家翻找老物件,有四五代人用过的瓢、有太爷爷留下来的称手农具、有40年前出嫁时娘家陪送的缝纫机……“‘但凭你要,只要我有’、为村史馆尽一份力”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然而一个村的凝聚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西徐园村是昌乐县城郊的自然村,因修建西环路,村子被分为路西旧村、路东旧村、路东新村三部分,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但西徐园村在过去并没有形成主打产业,反而不少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外建设了车库、仓库等违法建筑。
撬动一地发展,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支点,西徐园村村“两委”从拆除私搭乱建、人居环境整治、村级办公场所提升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全面整治。去年,西徐园村集中利用5天时间,共拆除西徐园村私搭乱建48处、宝通小区私搭乱建116处。同时下大力气提升人居环境,完成了户厕改造,污水改造;进行“户户通”道路硬化;安装光伏路灯50盏;庭前屋后共栽种了3.6万余棵花木。
与村容村貌一起提档升级的还有致富产业,西徐园村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化农业组织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好特色优势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西徐园村素有勤劳致富的文化基因。在村史馆里,有一面别开生面的展墙——火红的背板映照着一位位能工巧匠的笑脸,他们是村里的木匠、瓦工、厨师……在西徐园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把自己手上的活儿做漂亮就会受人尊敬。
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在村里教过书的老师们的照片也板板正正地按照年份排列在村史馆的墙上。“庄稼人实诚,感激之情不会表达。建村史馆的时候,老少爷们儿经过商量,一定要把在我们村里教过书的老师们记录下来留作纪念。”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朴素的农耕文化价值观在这里结出繁花硕果:一个460人的典型农业村,走出博士11人、硕士59人,从事教师职业的10人,尊师重教成为西徐园村的根脉。
站在通衢大道旁,回望西徐园村,春日里栽种下的苗木已经花团锦绣,浓阴覆苍瓦,好日子开满了枝头。
◇记者手记
推开西徐园村村史馆的大门,乡愁就变得可观可感:乡愁是立村伊始先祖手植的老槐树,历经三百年风雨仍郁郁葱葱;乡愁是石滩的春晓、是崖头的花海、是古井旁的蓬勃生机;乡愁是峥嵘岁月里的奋起抗争,是振兴道路上的筚路蓝缕;是“听党话,跟党走”,是尊师重教、勤劳致富……在西徐园村,乡愁就是推动发展的精气神,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