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文
时令开始进入仲夏的六月,正如宋·秦观的诗: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老家天井(院子)里那棵柿树早已郁郁葱葱,像一顶刚刚撑开、蓬勃的太阳伞,沐浴在晨阳中,闪亮着油光可鉴的眸子。
祖父靠着影壁墙的小花园里,被拨弄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靠墙那棵蔷薇,卖弄着曲曲折折的藤蔓和淡妆浓抹的花朵,“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让小花园洋溢着粉色的花香。
不由想起唐末高骈的诗作《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不远处的南湾岸边柳树上,蝉鸣悠扬,随风入耳,顿觉心旷神怡。
小时候的老家,村里村外多沟湾,几场雨水过后,沟满河平。蛙儿们也活跃起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沟湾边的水草丛里裹着黑乎乎、层层叠叠的蛙卵,不出几日便孵化出了小蝌蚪,密密麻麻地聚拢在一起。过了些时日,蝌蚪渐渐长大,便摇着尾巴散开,自由自在地快活去了。
闭上眼,敞开心扉仔细聆听这蝉噪蛙鸣,可谓五花八门。低沉、高吭,舒缓、急促,悠长、嘹亮,就像是一首欢乐的乡村协奏曲。
村头各家各户的场院里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打麦的、晒麦的,扬场的、垛垛的,只有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忙累一天的农人,才舍得坐下来歇息。
在场院边的树阴凉下,喝着瓦罐里的凉绿豆汤,望着场院里满满的收获,心驰神往,憧憬愿景。就像《隋书·史祥传》所说:“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最热闹的还得数孩子们,在场院里赤着脚,跑来跑去,捉迷藏,玩游戏。蜻蜓、蝙蝠,翩翩起舞,也赶来聚堆、凑热闹。不知哪个鬼精灵说蝙蝠是瞎子,用鞋子就能扣住,于是纷纷往空中扔鞋子。
可是总没扣住一只蝙蝠。等上了中学,才知道,蝙蝠的听觉神经发达,蝙蝠耳内具有超声波定位的结构,非常适合在黑暗中生活。虽然眼睛几乎不起作用,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根据其反射的回音辨别物体,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因此白天憩息,夜出觅食。
又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去撸“瞎闯子”的,走啦!又一起跑向场院边的春棒子(玉米)地里,摸起了“瞎闯子”。在老家,麦畦子的岭上都要点种上春玉米,待割麦子后,正好拔起节来,“瞎闯子”都聚在玉米的秸芯里。撸“瞎闯子”要提着装有半罐水的瓦罐,撸进罐里的“瞎闯子”遇水,再爬不出来。傍晚天未全黑,正是撸“瞎闯子”的最好时候。而油炒“瞎闯子”当就菜,却是老家的一道美味。
撸满罐回来,路过村小学门口,七嘴八舌诉说起学校的围墙是用扒坟拆出的黑砖垒的,传说晚上能在墙壁上看到绿色的影子。于是,一声吆喝,大伙一起跑去等着看墙上的绿影。刚到墙边,有一个觉得踩着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吓得“嗷”叫了一声,原是一只小家兔子。
那时,村小学都搞勤工俭学,教室的后面建有兔子窝。当天的值日生天黑害怕,没关严兔门,让一只小兔子偷跑了出来。
吃完晚饭,搬出篙秸,躺在上面风凉,迷迷糊糊已是月斜更深夜渐凉,想到诗意般的调剂,是对身下这片热土的深深情意。微微的风声,让人怅然若失。
在高远辽阔的星空下,很快走进梦乡。夏天就在飘逸洒脱中,表演着,抒发着,传唱起了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