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园枣花约柔荑

(2023年06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迟玉红 文/图
  小城六月的时光是静谧的,晨阳如一袭薄纱轻柔地从石牌坊上落下来,铺在青石板上;从枣林的叶隙间落下来,挂在含露的叶尖上;从“卧云亭”黛青色的脊瓦上落下来,衔住落地的鸟鸣;从“近礁亭”红色栏杆上落下来,滑入瀑水中,托着朵朵漂流的枣花,在水中旋舞。
  这时的“佳山”园,竹篱内葱绿的麦冬还挂着露珠,高大的松柏耸立在佳山堂的房前屋后,还有几百年的丁香轻摇着六月的小时光。青琐绿窗,竹篱板扇,鸟儿在林间欢唱着,我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嗅着枣花的蜜香,静静地听着“近礁亭”下白衣女子弹奏着古筝曲《清晨》。
  “清晨入小园,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堂前花木深。山光悦鸟性,瀑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筝磬音。”在大自然赋予的天籁之音里,清晨、小园、初日、高林、枣花、曲径、佳山堂、绿格、山光、瀑影、白鸟还有筝声,这一切不似于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知遇之美吗?亦或是,我与他站在不同的光阴里相互媲美?
  佳山内多古树和奇石,很多树木栽植于明代,它与溪涧瀑水,岭岗阜麓的配置相得益彰。在西峰岭岗上,四株柏树一字排开;中峰东麓阜坡和涧谷处有古柏六株,有松岗之意。偶园佳山堂平地上还有明清时代古柏九株、明代白丁香一株和紫丁香三株。来参观的游人大多数是春日赏花拈香,夏日绿阴扑秀,秋日堂前听书,冬日追雪入诗。
  尤为惊奇的是这里的山峰上生长着众多酸枣树,有上百年的历史,粗壮的树根从岩石缝中裸露出来,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把岩石紧紧地抓在手心里。这些酸枣树粗细不一,有的三四十厘米粗,有的是笔直树皮纹理细密,还有的是树皮剥落且盘曲如龙,皆是一件件天然造作的艺术品。难怪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枣木做拐杖。
  酸枣在《诗经》称“棘”,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中儿子歌颂母亲,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弟兄们比作酸枣树的嫩芽。
  往往神秘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最美的。在拍摄中,我发现山峰上好多酸枣树是两棵树根连在一起并立而生,它们之间是否有着关于亲情、爱情还是结义之情的传说呢?为这我特意赶在枣花绽开之时,赶在晨阳最美的时刻,一个人爬上山峰,攀越在叠石、山峰与枣林间寻找那个美丽的传说。
  “近礁亭”西侧有两对(四株)酸枣树,一株大约四五十厘米粗,笔干挺直,耸立在石峰中;另一株大约一二十厘米粗,细小的那株侧斜而生,如一位纤纤少女临峰之上,看到熟悉的人欢喜地摇起了手帕。
  “近礁亭”里的筝声,声声慢慢,清风袭来,纷纷扬扬的酸枣花儿落在我的头上,青草地上,还有瀑水中。我突然想起宋代文豪苏轼《浣溪沙》的诗句“簌簌衣襟落枣花”,我想起安米前几日在佳山堂前作画的样子。倘若此刻她在,她的笔下一定会让我成为她画作里的一处美景。我拈花浅笑与她回眸间,她泼墨染香与我百媚生;她于长姐的伟岸间呵护我,我于邻间小妹的纤弱中依偎她,或许我俩就是这对姐妹树吧,彼此传递着浓浓的亲情。
  从“姐妹树”往东南三四米左右,在瀑水池上方有一对笔直、粗细相差无几的枣树,其东侧山峰上并排着六株笔直高大的古柏,像一群守卫家园的忠诚战士,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彼此相拥。瀑水池上叠石为桥,名曰“瀑水桥”,水流东西流向。过“瀑水桥”可见一石洞,据说进入洞内能够登上山腰,这便是中峰了。中峰上叠石相连,地势最为险峻,却在石缝间生长着十几株笔直的酸枣树,有的树身粗三四十厘米,在我的印象中,老家山上的酸枣树是丛生的,甚至一次也没见过比擀面杖粗的枣树。而它们到底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在这样的环境下能长得这么好,不得不令人称奇。不妨我们就称它们为“忠义树”吧!四五百年来,它们静默在这里,忠贞不渝地守护着主人的家园,一个“义”字鳌占峰中。
  从中峰往东攀越,便可登上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在目。峰最高虽不过四米,纵向也无法铺展,但在横向上却迤逦绵延,长达近百米。峰顶有石窟,周边是玲珑石堆砌而成。砌石中长有六七株枣树,有的枣枝斜倚在玲珑石上,米色的阳光打在枣枝上,犹如秦观的“枣花金钏约柔荑”。
  东峰山腰处有一座“卧云亭”,亭下临山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泉水自“横石桥”下流出形成洞泉水,与西南流过来的瀑水汇合后,延山根往北流去,注入松风阁南、佳山堂东、明石桥下的池子里。“卧云亭”后面的石径崎岖不不平,七八株枣树也杂乱无章地生长,相比中峰和西峰的枣树显得有点缺少刚毅之感。踏入横石桥的那一刻,听到上百只鸟儿的歌声在此起伏。我站在亭前,嗅着野枣含蜜吐馨香,终于体会到董嗣杲写的“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之意。
  这时,有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来到了“卧云亭”,他们并排坐在亭下,或许是沉醉在鸟鸣中,或许是动情于枣花蜜香里,也或许怕打扰这份美好,他们静静地坐着,直到牵着手离开也未曾说一句话。山涧石峰中有两株枣树,一株挺拔耸立,另一株疤痕累累,它们紧密地缠在一起,像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正如刚才那对夫妇,虽无言,却彼此每一个眼神都相互交融。他们在这个鸟语花香的清晨,见证了花开时“靡靡”香衣巾,也见证了花落“簌簌”满衣襟的美好画面。
  原来,在花鸟草木之中感受生活之美,人生到处是欢喜,无一不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