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科教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3年06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 静
  通讯员 白瑞霞 彭晓蓓
      王加才 孙金泉

  近年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积极发挥全国最大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人才、专业优势,以乡村产业振兴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服务助农、培训育农、对口扶农、科教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学院组织团队送服务上门、送科技下乡;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手段,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农人”;长期派驻专家对口支援,助推中西部地区农牧业协调发展……
  作为农业方面的职业院校,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作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写出了一份富有成效的答卷。
    坚持“服务助农”,打通“惠农强技”路
  依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学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加强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推广,构建农牧行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学院组建由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技能名师等为核心的生猪、牛、羊、宠物、驴、农牧商贸、饲料、兽药、水产等10余个科技服务团队。服务团队依托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平台和综合试验站,围绕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开展联合攻关,同时面向基层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近年来解决猪、牛、羊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0余项,开发专项培训包近100个,培训官方兽医11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5000余人、协管员7000余人。家禽产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李舫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由她领衔的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深入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博士团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助振兴”“乡村振兴乡村行”等活动,对接100多个县市区,走进千家企业,服务万余家养殖场户,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直接送往生产一线,破解农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技术难题,服务农牧行业企业提质增效,构建起覆盖山东、辐射周边省份的庞大技术服务网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学院1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乡村行”活动中,因服务成绩突出,获山东省科技厅通报表扬。董建宝博士在“博士团齐鲁行”科技服务过程中,首次发现了驴源马链球菌新基因型菌株,并应邀参加世界马链球菌病研讨会作报告分享科研成果。“科技服务万里行”团队先后到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帮助建立标准化养殖场百余家、养殖服务企业(合作社)50余家,辐射带动散养户6000余家,累计增加产值过亿元。服务团队两次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国家级重点服务队”。
    坚持“培训育农”,开拓产业发展新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聚焦乡村畜禽养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实践技能差等短板,开发了肉鸡高效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40余个培训包,逐步建立起“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新农人”。
  学院2015届毕业生李勇,毕业后独立创业开始养猪,由于引进猪品种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损失几十万元。学院得知情况后专门成立一支帮扶团队,手把手地传授行业内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出“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生产-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蛋白桑为主要原料配制无抗饲料,用来喂猪,生产的有机黑猪肉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98元;猪粪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返田作为蛋白桑的肥料,改善土壤基质。”谈到这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养殖模式,李勇感慨很深。目前,在学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李勇创立了潍坊昊浩农牧有限公司,将无抗饲料配制技术、有机肥发酵技术等与有机猪肉生产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三年时间公司创造效益超过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40余人就业。
  如今,李勇的6处养殖基地,带动合作社养殖户200多个,年出栏生猪达5万多头,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在江苏、山东、安徽开设了15家生鲜专卖店,并成立了昊浩农牧大学生创业平台,吸纳多名返乡大学生加入到畜牧行业中。作为创业代表,他先后获得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国赛铜奖,第二届“互联网+”创业大赛银奖,“中牧杯”全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坚持“对口扶农”,铺平“助农增收”路
  为助力中西部现代畜牧业发展,学院立足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专家常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产业扶持等措施,长年向青海、西藏、新疆等派驻专家,开展“对口扶农”工作。
  援青专家王云洲因材施教采取集中培训、师带徒等形式,把山东省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一点点播撒在青海海北大草原上,开展各类农牧生产新技术培训100余次、受众20000余人,被誉为“祁连山草原的羊专家”。在他的帮助下,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该地首家、青海最大的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王云洲也入选青海省拔尖人才。
  援藏专家赵满达整合学院资源与日喀则市共建牦牛工程技术团队、藏系绵羊工程技术团队、藏鸡工程技术团队和高原机电工程技术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攻关,获批经费支持近4000万元。他们共同开发的“日喀则市青稞秸秆高原氨化技术与饲喂技术规范”,使青稞秸秆饲喂利用率高达95%以上、营养价值提升36%左右,年节约财政资金15.6亿元。同时,助力日喀则市成立首家高原畜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日喀则市畜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集成、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科教兴农”,种下“硕果盈枝”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教兴农。
  截至目前,学院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服务特色产业县60余个,乡镇、村庄130余个,服务企业等新型主体413家,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78项,帮助地方或企业制定标准40余项。解决区域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36项、企业技术难题171项,立项产业攻关课题22项,定点帮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0余项,新增经济效益3.5亿元。
  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生产实际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奶牛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助力我市打造百亿级肉牛产业链条。合作企业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休闲观光牧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畜牧旅游示范区、省级放心奶源示范基地;合作企业潍坊普兰特汉种羊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山东省省级布病净化示范场、山东省杜泊肉羊原种场等。
  有技术,更要有人才。多年来,学院向农业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累计14万多人,每年职业培训近万人,为山东畜牧业培养了约70%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超过20%的毕业生留潍就业。通过发挥学院优势学科作用,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农业。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等荣誉称号,为丰富群众“肉盘子”、为山东成为“没有草原”的全国第一畜牧大省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