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开镰节” 和“尝新麦”

(2023年06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德民
  中国的节日民俗多种多样,不管什么节日和民间习俗,一言蔽之,都是教人惩恶扬善,祈求幸福平安。潍坊乡村,有的地方有个不成文的节俗,叫做开镰节,俗称“灌镰棒”。没有固定的日子,要看麦熟的情况而定,有的地方还有一套吉祥语:灌了镰棒,镰快光亮,割起麦来,省劲又爽。具体说就是在芒种前后,麦子八九成熟的时候过这个节。若是天旱年头,麦子成熟得早,可能在芒种前,多数年份都是在芒种后或芒种日。
  农民们首先取出闲置了大半年的镰刀,看看镰头是否安得牢固,镰刀是否生锈,需要修理的立即维修,接着就是磨镰。磨镰是一项技术活。有反磨和正磨,反磨几下,正磨几下,都有一定的规律,还要用细磨石,不能贪图省事,用磨铡刀的粗砺磨石,不然可能把镰刀磨哑,不好用了。所以有的人家请邻居老农帮忙。晚上家家户户“嚯嚯”磨镰声,人人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割麦。一春辛辛苦苦,终于盼到麦收,都盼望随着收麦,跟着吃几顿面食,收下新麦来尝新。“灌镰棒”的节日很简约,白天照常干活,晚上宴请上坡割麦子的人们,雇有季节工和长工的人家,都要摆小型家宴。约定俗成的是,家宴要有四个盘,必须是一盘咸鱼,一盘酸辣韭菜,俗称和菜,另两盘可随意炒菜,一壶烧酒,几卷单饼。说是“灌镰棒”,实是全家犒劳一下,给干活的加把油添把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罢了。“灌镰棒”时吃好喝好,人们心情好了,干起活来效率能加倍提高。一个人一天能割将近2亩麦子,尤其是带头的人,快速割在前头,用镰刀贴地皮割,割倒的麦子铡下麦穗,麦秸长能梳成好麦根子,且掉的麦穗很少,容易复收。但也曾见到,有的麦地割得茬很高,甚至拦腰砍,且掉的麦穗很多,不能颗粒归仓,致使丰产不能丰收,造成损失。这恐怕就是与过不过节,节过得好坏有关吧。
  再是“尝新麦”。从前麦子割到场院里,要先铡下麦穗,再是晒场,经几个中午反复暴晒后,才能打场。不少人家都是先留出成熟好的部分麦个子,不铡麦穗,用拍打的办法把麦粒打下来,一来长杆的麦秸可用作打苫子,二来早打下的麦子好尝新。乡间叫“尝新麦”。这里的“尝”有两层意思:一是吃和尝试,二是“蒸尝”,有祭祀的含义。人们多是蒸新麦包子,先供天地祖先,再馈赠邻居亲友,当然主要还是自己尝鲜解馋。早些时候很难吃上几次白面,一年当中只有这个时间,可以放开肚皮大吃几顿。
  现如今,耕耩锄割都是机械化,基本不需人工干力气活,不用“灌镰棒”,“镰刀”(收割机)却更快了,一般农户家种的小麦,一小时就可收割脱粒,粮食入仓。不用碌碡打场,不用新麦供奉天地,白面反而一年到头吃不完。这就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