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微笑

(2023年08月0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傅彩霞

  他们如静谧的湖水,似温暖的春风,像优雅的诗词,娴静无声,闪烁着圆润的光泽,默默注视着虔诚的观赏者。
  他们嘴角上扬,神态安详,恬静温婉,一经集体亮相,便震惊了世界。
  他们低眉垂首,庄严肃穆,禅意流转,散逸着一股东方神秘的力量。
  他们心中有禅,坐也是禅,立也是禅,行也是禅,举手,浅笑,低眸,都散发着禅意的芬芳,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给人一种深邃之感。
  他们沉淀在千年时光里,怀着慈悲的目光,看着整个世界,在一笑一颦之间,舒展,自在,有深意,有乾坤。
  他们站在时间里,穿越千年的微笑,疗愈缓解着现代人的焦虑不安,抚慰爱护着一颗颗迷茫的心灵,让生命豁然开朗。
  他们生长在中国佛造像的巅峰时期,造像时间从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到北宋,质地以石灰石为主,开脸神韵精妙,仁慈沉静,似有若无的微笑,是他们标志性的特色,如春风化雨,带着难以言说的温柔与慈蔼穿越了千年,直达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似乎所有烦恼都会在他们的笑容里得到抚慰。
  他们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曾经沉眠于地下。如今,重见光日的佛教造像,被安放在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
  一尊尊仪态万千的石像,微笑绵绵,禅意悠悠,真情潺潺,吸引着众人前来瞻仰。行在其间,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生活的脚步陡然慢下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车马都慢的时代。现代人多么需要借这些虔诚的造像,对抗精神内耗,获得安静祥和的艺术审美,寻找到抚慰心灵的目光。
  最难忘的当属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四百多尊出土石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佛像,仅残缺了一根食指。佛像跣足立于莲台上,面部圆润,双耳垂肩,嘴角噙着一丝轻柔笑意,神态温和地俯视着众生。左手搭在腰间,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右手竖立在胸前,掌心向外,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无畏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我不是佛教徒,但持虔诚之心,感受佛像的仁爱慈悲与神圣禅境,其微笑穿越千年依旧令我心生平静与满足。
  青州博物馆内的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拥有“东方美神”的头衔,被誉为中国的“东方维纳斯”。佛像美丽端庄,双臂全无,身上还保留着原来鲜艳的彩绘和贴金,衣饰华美飘逸,头戴华丽宝冠,胸前配有项圈,身着百褶长裙,腰间束带打结,长裙曳地,仿佛风吹衣角,随风摆动。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高达三米多,背屏式佛像让造像看起来异常华美。背屏上雕刻了飞天、宝塔和翔龙,表现出一派奇妙景象。中间的主尊双臂有残,螺发高髻,面容饱满,表情温和,仿佛要从壁上走出来。主尊两侧为两胁侍菩萨,一个残缺严重,上身已无,一个基本保存完好,颈佩项圈,身着天衣,即使经历无数劫难,残缺不全,满月一样的笑脸,依旧温婉如春,澄澈宁静。
  历经岁月更迭,四百多尊佛像无一具完整无损,但每一张面孔都露出恬静安详的微笑,带来温柔与光明,守望淳美的丰富,呈献沉静的东方蕴藉,在心灵的碰撞中走向永恒。凝视微笑,好像奶糖化在舌尖的瞬间;凝视微笑,好像穿越乌云的太阳;凝视微笑,心情自然地调换到愉悦频道。只有微笑解千愁。在这个火辣辣的炎夏,凝神静赏一尊尊静默的石像、一个个凝固千年的微笑,内心被轻轻唤醒,所有的一切在此刻被治愈。这难道不是现代人缓解焦虑、舒心解压的新方式吗?
  微笑,是世界上最简单却又最昂贵的表情,它传达的是心底的美意、真诚与慈悲,从那微微翘起的嘴角与和善的目光里,投射出整个人的温暖、宽容和胸襟。我曾突发奇想做过一个小实验,用手机拍下了遇见的公交车让座者,一张张有序排列,惊诧地发现,这些善良人的脸,有一个共同的特质——看起来舒服,有安全感,特别喜欢微笑。很多时候,人,其实可以貌相!
  微笑是生活中最美的语言,也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没有了微笑,人生会黯然失色,生命会索然无味,世界会悲伤沉寂。穿越千年的微笑带着祥和温情与人性之美,拨开历史的尘埃,如一股清泉,似一片大海,像一缕阳光,驱走了长夜的黑,带来了心灵的暖,支撑着内心的希望与丰盈。
  一尊尊无声胜有声的造像,既延续了龙兴寺昨日的辉煌,传递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也诉说着历史的兴衰疼痛。能工巧匠们在用坚硬的石头制作雕像时,一刀一刀刻出飘逸的线条,注入的全是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对和平的幸福憧憬,对安宁的强烈向往,他们把蓬勃的生命潜伏到石像里,把微笑嵌入栩栩如生的造像中,为自己的生活开凿出一扇希望之窗。
  如果国宝会说话,他们会说:“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走出青州博物馆,盛夏的骄阳迎面扑来。蓝天好像一面镜子,照耀着被洗涤的心灵。白云好像被烈焰晒化了,化成了一朵朵灿烂的笑容。环顾同行的文朋诗友,他们也变成了嘴角上扬的可爱人,脸上洋溢着一缕缕微笑。原来,笑是会传染的。那一抹穿越千年时光的祥和微笑,仿佛在云端,尽揽苍穹,守护着一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