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滨
夏天一热,就脱下长裤长褂,换上短裤背心。
早些年的背心不是18支纱的,就是32支纱的,2到3块钱一件,不过必须还要再添上1寸布票,要不还真不卖给你。计划经济时期各地都以自产自销本地的产品为主,济南卖济南产的,青岛卖青岛产的,潍坊卖潍坊产的。那时潍坊人更喜欢去买青岛的产品,或托人去上海、天津专门捎买东西,“上、青、天”产的纺织产品全国驰名,也备受过日子奇讲究的潍坊人青睐。
潍坊针织厂出产的背心,在下摆边沿处印着一个方框的厂标,价格也便宜,我小时候穿这种的多。那时都是就近去一个小百货门市部买,好像也没有专门上百货大楼买背心的。
城里的孩子讲究些,要买就买32支纱的。农村孩子有个18支纱的就已经很不错了,平常割草干活儿也是光着小脊梁,晒得黑黑的,不舍得穿个背心。
背心分平纹的、罗纹的、弹力的,还分田径背心、篮球背心、举重背心、体操背心、跨栏背心。
早年间的背心只有白色的,拿白色的背心去印制袖标、厂标、锦旗的油印制作部,用化学药水印上红色的文字、号码或图案纹样,是那时的时尚。大部分是单位统一去印的,在背心前面印上如“先进生产者”“昌潍医学院”“潍坊一中”等等字样,也有很个性化的印个草书、行书的“海鹰”,或印上几只飞翔的海鸥或一条大海航行的轮船图案。赶时髦的、有点“彪”的小青年最喜欢穿这种自己加了印的背心。
背心最正规的穿法是将下摆塞进裤子或短裤的裤腰,其次是让其自然下垂到裤腰外边,再热了就将背心下边翻上去露着肚皮。嫌热还有一个方法,把背心从下往上滚动翻卷,卷至胸部从中间拧一个圆扣再向内别在里边,这样上身就在穿背心的情况下裸露出了最大的皮肤面积,但谁也不能说你是不讲究光着脊梁没穿背心。
夏天出汗多,背心洗得勤、烂得快,洗不了几次就出窟窿眼儿了。最惨的是肩膀上那条背带也破得像一条细绳了还在身上忽搭着。破背心都会打了补丁再穿,还有的是把两件破背心剪裁互补,再缝成一件,也是一景。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文化活动中多了许多体育比赛,打破了白背心的一统天下,有了红背心,蓝背心……
小地方的人大夏天的老老少少穿着背心满大街走,不光着膀子已经算讲究的了,但到了大城市就不行。1976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头一次去上海,黄梅天闷湿难耐,我在街上走着,不一会儿就觉得身上黏糊了,就顺手脱了短袖小褂只剩下一件背心,在上公交车时被一个戴红袖标执勤的老师傅拦住了,他一脸正经地对我说:“侬把衣服穿穿好,穿背心上车是不得体不可以的。”
后来,才又兴起了不露膀子的各式各样的圆领衫、文化衫、套头衫、汗衫。现如今,你去各处瞅瞅夏日风情,才发现已经好多年没有在户外公众场合见到穿背心的老爷们儿、小帅哥了,穿背心的早就换成小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