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形成丝绸、纺织、超纤三大产业集群——

绸乡柳疃的产业嬗变

(2023年09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亚欣 窦浩智
  从历史上传统的单一丝绸产业,到形成丝绸、纺织、超纤三大支柱产业,昌邑市柳疃镇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立足优势产业基础,持续培育产业新动能,目前三大产业集群已架构起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近日,记者走进素有“丝绸之乡”美誉的柳疃镇,品文化、进企业、看发展,解密丝绸产业的华丽蝶变。
  打卡博物馆
  绸乡盛景今犹在

  走进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入目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走进丝绸工艺厅,77岁的刘元勋老人正在展示茧绸织造技艺。拧穗、牵机、刷机……灵活的双手在经线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块丝绸已见雏形。刘元勋从少年时期开始从事茧绸织造,至今已近60年。他是家族中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虽然现在手工织造逐渐被机器替代,但是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不能失传。柳疃镇曾是享誉海内外的‘丝绸之乡’,更应该把丝绸文化传承下去。”刘元勋说。为了让柳疃镇的丝绸文化传承下去,刘元勋已经带出十几名学员,他们均掌握了整套茧绸织造技艺。
  依次走过繁荣的柳疃街厅、国内丝绸之路厅、华侨厅、丝绸文化厅及昌邑方志馆等展厅,文物琳琅满目,既有丝绸生产机具,又有不同时期绸庄、银号、镖局等使用过的账本、印章、牌匾,还有丝绸商人走“南洋、东洋、北洋、西洋”带回的“洋物件”……3万余件文物,每件背后都有一段或温情或悲怆的故事,让记者深深领略了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和丝绸文化的绵延厚重。“唧噈咯噔织,两天织一匹,五天一个集,卖了籴粮吃”的景象宛若眼前。
  纺织车间
  传统技艺新呈现

  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北行约20分钟,记者来到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纺丝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设备轰鸣运转,生产线上的工人在紧张忙碌。纺织是柳疃古老丝绸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呈现方式之一。
  “我们企业有四个厂区,共5000余名员工,以生产涤纶为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化纤材料。化纤材料的好处是舒适、速干、不易变形,多用于家纺和服装布料。目前,企业的日产量达到200万米。产品以出口为主,一半以上销往非洲。”该公司聚酯纺织项目经理秦海磊说。秦海磊接受采访时,不时有电话打来,询问发货事宜。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的兴旺,是昌邑纺织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成立于2004年9月的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丝、加弹、织布、印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纺织印染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从产业链最前端的纺织原料生产(纺丝)到最末端成品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它专业生产超宽幅床品面料,产品涵盖涂料印染和活性印染、化纤产品和纯棉产品、斜纹坯布和平纹坯布等各种床品面料。其中,化纤类印染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超细纤维
  产业新锐“绩优股”

  如果说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是从丝绸中走出的纺织产业代表,那么,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则是依托技术,从纺织行业衍生出来的新兴子行业代表。
  华丽的服装、款式不同的鞋子、型号不同的手机壳……在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四楼展厅,超细纤维制品看得让人眼花缭乱。“除此之外,超细纤维材料还广泛应用于航天座椅等产品生产上。使用这种材料的主要目的是替代真皮。”该公司副总经理葛方乡说。
  购买切片、纺织成丝……经历十几道严格的工序后,才会生产出成品超细纤维材料,也就是超细纤维布匹。这种超细纤维材料的粗度只有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经过后期开纤工艺后,又会变成37束。这种超细纤维布匹的原料纤维非常细,用这种布匹生产的产品透气性好。“我们产品的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国外主要销往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年销售量800万米左右。”葛方乡说。
  据悉,柳疃镇目前拥有丝绸、纺织印染及超纤企业200多家,产品覆盖了丝绸、化纤等6大类230多个品种,是江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和棉纺织品交易市场。目前,丝绸、纺织、超纤三大产业集群也成为柳疃镇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构建起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据悉,柳疃镇还将进一步融合丝绸、纺织、超纤产业资源,探索链条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径,全方位加大创新力度,科学制定产业提升计划,全力推动三大支柱产业上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