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亚欣
1981年,刚刚走出校园的李盛林进入了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彼时的他可能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家企业的“掌舵者”——总经理,带领企业成为国内禽肉熟制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一路走来,李盛林破解难题的秘籍只有两个字:改革。
进入诸城外贸不久,李盛林发现,不少农民因缺少资金,无力购买鸡雏、饲料、药品等生产资料。面对这一困局,他提出先将鸡苗、饲料和药品赊给农民养殖户,等收购成品鸡时再从结算价格中扣除赊欠部分的收购模式。公司在这个大胆假设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原有收购模式,最终形成了“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鸡雏送到门、饲料送到门、技术服务到门、收购运输到门,赊销鸡雏、饲料、药物,收购价格和各环节利益公开,售鸡后统一结算。这一模式有效保证了农户的生产资料供应,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上世纪90年代,在外贸公司改革的大背景下,原先通收通支的国有体制运营法则被彻底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方针。为了适应体制变化,李盛林积极倡导财务系统改革,成立审计室,完善财会体系,加强对企业资金、考核、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监督,实现了财会系统的“二权分立”,即财务部负责拨发资金,审计室负责监督资金使用,财务职能得以迅速实现,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一系列的改革使诸城外贸在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李盛林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如何重拾信心、激发企业活力、在同行业中再次脱颖而出?在他看来,创新求变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为此,李盛林打破以往陈旧、落后的“大锅饭”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经营体制进行大力改革。在“一条龙”生产体系下,尝试对各生产环节进行市场化对接;通过竞聘方式对下属的新长虹包装、宏大油脂、金土地有机肥等亏损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承包;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公司内部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生产一线职工,结合自身特长和工作特点,开展合理的技术创新和改造。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诸城外贸的步子也越迈越大。2018年,李盛林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他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诸城市开发区拙村东,潍河西,横六路南北两侧打造一个全新的健康食品产业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经营效率和业务附加值,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项目完全投产后,年可宰杀肉鸡1亿只,加工熟食、调理品17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诸城外贸健康食品产业园的建设是诸城外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举措,更是李盛林企业管理理念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