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公益广告

听民声 解民忧 遂民愿 润民生

昌邑市积极推进“邑谈即和”工作机制

(2023年10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孙铭绩 张坤)今年,昌邑市着力推进重点在“谈”、目的在“和”的“邑谈即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形成了各方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格局,有效地实现了止“访”于“谈”。
  搭建平台,“邑”心为民听民声。昌邑市依托市、镇街区、村(社区)综治中心及社区网格,整合综治、公安、信访、司法行政等多部门资源,建立“邑谈即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156个,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立“e谈室”206个,通过远程会议,让“万语千言”突破“万水千山”,实现线上调解对话。
  因案施治,“谈”客空间解民忧。“邑谈即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根据当事人反映诉求的不同情况,设置谈心、谈法、谈理、谈情四个“谈客驿站”。谈心驿站根据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采取不同谈心策略,组织开展多场心理疏导,为矛盾纠纷“减压”。谈法驿站注重以案释法,将当事人诉求限定在法律框架内,推进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解决。谈理驿站由调解经验丰富的优秀调解员担任主谈人,运用“背靠背”等谈话方法,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谈情驿站应用于熟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用共同的情感促成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提升实效,“即”谈即成遂民愿。“邑谈即和”建立“前方谈、后方处”的工作机制,成立“两员三官五老一律”(专职调解员、网格员,警官、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律师或基层法律工作者)调处团队,按照专业、行业、擅长领域等进行分类登记,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形成多层次、多手段、多主体“跨界合作”的调处结构。
  崇德尚和,“和”风细雨润民生。“邑谈即和”弘扬了“和为贵”文化,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邑谈即和”成了负面情绪的“回收站”和矛盾纠纷的“终结站”,矛盾双方在这里握手言和,更多的人看到了“谈”的好处和妙处,使以“谈”促“和”成为生活习惯。今年以来,通过“邑谈即和”工作机制,昌邑市调处矛盾纠纷800余件,化解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