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曼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借助志愿服务的显著优势,以志愿服务项目为运行机制,广泛发动多方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在乡村蓬勃开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一是有利于推动乡村建设。志愿服务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市场和政府无法提供服务的“剩余空间”。二是有利于提高乡风文明。志愿服务作为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三是有利于凝聚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够激发农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农村群众自我管理、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二、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寿光模式”
近年来,寿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一大批“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驻扎乡村,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可以说,寿光探索出了一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志愿服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寿光聚焦扶农助农工作,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一是组建“菜农之家”“蔬菜协会”等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点农网”等平台为菜农提供农技服务。二是针对蔬菜大棚种植融资难的问题专门出台《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工程实施方案》,以“文明信用户”评定为核心,大力推进整村授信。
志愿服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寿光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的乡村人才振兴路子。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激发了乡村人才活力。二是持续实施“桑梓人才计划”等,建立起3700多人的桑梓人才库。建立包片领导统抓、各村专人靶向联络服务机制,定期联系对接,吸引青年才俊向寿光聚集。
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寿光深度挖掘乡村蕴含的文化资源,让优秀文化深入人心。一是通过常态化开展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等活动,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出台移风易俗“十强十化”措施,编写《红白公事办理指导标准》等教材读本,组织1800余名农村党组织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进行专项培训。
志愿服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寿光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为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探索规范化建设、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护、多元化保障“四化”建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旱厕改造质量标准不统一、粪污处理难等问题。二是成立“美丽庭院”创建督导小组,每季度对各村“美丽庭院”创建情况进行评比,并为示范户挂牌。
志愿服务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寿光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打好基层党建“引领战”。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定“1365”联动机制,筛选出65个重点支撑项目,配套制定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将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一体谋划、系统推进。二是把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本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
三、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通过总结寿光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只有集中精力解难题,积极创新出特色,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要做实激励机制,从组织、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对志愿服务的激励策略进行全面细化。同时,坚持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服务激励紧密结合,实现志愿服务“付出—积累—回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建立结对共建模式,充分调动本市党政机关、属地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打通党、政、校、社、企等阵地,激活各类资源并推动其整合、下沉、共享,打造志愿服务“联合体”。
(作者单位:中共寿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