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记
之拙见

(2024年07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春燕

  以什么样的方式旅行,意味着旅行的深度及风格。走马观花式旅游、随波逐流式旅游、木然参观式旅游等,都感觉不尽如人意吧?当前学生们研学游很有意义。读了李修文的《山河袈裟》一书后,认同和提倡成年人写手记式旅游,就是行四方,知风物;看民俗,会人文;探历史,悟精神……追求的是:比远方更远,比高处更高。
  旅行达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21个省区市,经过30年游历考察,撰写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徐霞客游记》。《可楼记》里写到:吾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山也,水也,林木花草也,如是游兴勃发。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催动着旅行探险的心,在漫步中获得乐趣,在攀登中启迪人生,在探索中寻觅真知。
  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余秋雨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我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笔墨之中。”李修文说:“在奔忙的途中不停地写。只因为,眼前的稻浪,还有稻浪里的劳苦,正是我想要在余生里继续膜拜的两座神祗:人民与美”。贴近大地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感受不同人生的轨迹,体验不同的生命。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景观背后的故事,所见所闻中人性的善与恶,在笔下不停地流淌。“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文化苦旅》一书自序中写到:“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山河袈裟》自序开篇就是:收录在此书里的文字,大都手写于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我的山河。在这些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写下它们,越写,就越热爱写,写下它们既是本能,也是近在眼前的自我拯救。旅途过程中的见闻,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遇到的人和事等,不时撩拨着情感,太多的感受填满心间,自然要抒发表达,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于是一部部旅行记诞生。
  旅行中每到一个地方,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心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不同,览物之情自然因人而异。正面、反面,美好、无奈,才是全部的景色,这也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三毛在流浪和旅行中,创作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大量文学作品,描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思考。作家李存葆笔下《我眼中的老龙湾》,描绘了临朐老龙湾的前世今生、泉池鸟鱼、历史故事,并延伸到生命的诠释,游览的乐趣和愉悦扑面而来,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行走在心中的旅游目的地,见识大好河山,感悟异域风情,回归自然,放飞自我,让心情经历洗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流出一首赞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谁能告诉你?只有自己的脚步能丈量出答案。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家门,踏上旅途吧。在年岁陡增的现实中,“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走走游游,让自己心理上找回“苍老后的年轻”。随着旅游新场景新业态的不断丰富,自驾游、露营游点燃旅游热情,沉浸式旅游带来新体验。旅途中身心放松的同时,肯定会有感而发,才情自然奔泻而出。让旅行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把旅行过成诗和远方,撰写出属于自己的旅行记,印证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