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专版

07版:专版

09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0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1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6版:公益广告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
看得见的“生产力”

(2024年07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寒亭区(经济区)产业基础扎实,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城市家具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这与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创新支撑密不可分。近三年,寒亭区(经济区)共有44个省、市级科技项目获科技发展计划立项支持,18项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60余个项目被认定为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瞄准科技成果“准方向”,剖析市场企业“真需求”,寒亭区(经济区)精准发力,通过持续挖掘科技创新潜力,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动力。
  2011年,恒联新材料携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对纤维素膜生产工艺进行提升完善。经过10年间投入3亿元研发,2020年恒联建成并投产全球首条千吨级新型绿色溶解法纤维素膜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离子液体法纤维素膜制备技术,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降低了生产能耗和成本,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不止是时间长,其过程中还面临着市场需求会不会发生变化、其他企业会不会比我们早等诸多不确定性,这里面确需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政策扶持、信息差等方面问题。”正如恒联新材料总经理贾锋伟所言,从发明这项技术,到实现产业化,企业和科学家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期。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在复杂的转化过程中,既要匹配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还要契合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信心,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要主动出击,从多方面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难题,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欣龙生物材料推行的“小试线、中试线”尝试,正在努力解答这一难题。多年来,欣龙的无机阻燃纤维、高白纤维等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依托集团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生物质材料绿色加工工艺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欣龙与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和60余项省、部级技术创新攻关项目。一旦有新技术出现,欣龙首先将其在500吨的“小试线”上投产,产品稳定后,随即进入5000吨的“中试线”,最后再进入大规模新产品量产。这种“从小到大”的阶梯式新产品投产模式,最大程度避免了新产品可能存在的生产误差,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客户个性化、差异化、订单式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山东街景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按照“工业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把企业研发做到了极致。近200人的研发队伍,占了整个公司员工数量的一半。“公司这几年的收益基本上都投入到研发上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以研发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的供应链系统,研发是我们最根本的竞争力所在。”街景智能制造副总裁、高级工程师刘长海说,街景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视作一个研发团队。研发与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甚至是镶嵌在这些环节上的一部分,达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地步,所以研发成果的导向性、针对性很强,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力,形之所以奋也。”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则是“因地制宜”,关键靠“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寒亭区(经济区)的企业为全市企业“打了样”。探索更多先行经验,推动科技资源要素向更多中小企业“下沉”,也是全市各行各业“第一梯队”企业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