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专版

07版:专版

09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0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1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6版:公益广告

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防控手段向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昌乐县——

一顶“安全帽”叩响安全生产“智能时代”大门

(2024年07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文/图
  “这些储罐里装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属于易燃易爆物品,需要密封储存。”7月18日,在位于昌乐县的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露天原料储罐区,安全管理员张文波告诉记者,该储罐区共有24个立体储罐,需要每小时巡检一次,白天黑夜不间断。
  他指着头上戴着的安全帽说,自从换上这种智能安全帽,每到一个储罐前,安全帽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指导完成液位、温度、泄漏点、静电等7项安全检查。而且,安全帽的定位精度达到10厘米,如果漏掉一个储罐,或者在某个储罐少做了一项检查,安全帽就会通过物联网向公司生产总控中心报警。安全帽还具有视频及通话功能,控制中心可通过它实时查看一线检查工作。
  张文波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14年,以前要靠大量的培训和训练来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与行为规范,现在有了智能安全帽的帮助,让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准到位,也让新上岗的同事更容易掌握安全检查要领。
  安全生产,一头牵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安宁。没有安全的基石,发展无从谈起。作为潍坊县域经济的重要一极,昌乐县围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防控手段向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用一顶“安全帽”叩响安全生产的“智能时代”大门。
    从最初的注重设备升级,到强化人员的安全素养,再到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探索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方式不断迭代升级
  “从一开始,我们就注重安全生产设备升级改造,逐渐做到行业全覆盖。”在元利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CD高分子材料生产线,昌乐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万邦成指着占地396平方米、高64米的生产线说,虽然是封闭生产,但危险气体检测报警仪、液位检测报警仪、紧急关停等相关设备共计安装了300多个。
  据介绍,这些检测设备与企业生产总控中心连接,一旦检测的相关数值超过了标准线,就会自动报警。接到报警,总控中心会立即通知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以及整个企业生产基地,按照相关预案紧急停产并马上撤离。
  杨林松是这条PCD高分子材料生产线的生产主管,除了保障生产,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在生产过程中,组织人员每小时巡检生产线一次。
  “每次巡检都要从下面爬到上面完整看一圈。一看生产设施有无问题,二看安全生产检测设备有无问题。”杨林松说,有些问题肉眼难以判断,必须依靠检测设备。
  杨林松所说的设备,既有生产线上的检测设备,也包括他头上戴着的智能安全帽。与张文波一样,在安全帽的帮助下,杨林松和同事们的巡检工作更加精准到位。
  “安全帽里储存了整条生产线21处可能造成安全问题的危险源信息。在它的提示下,我们逐个进行检查,安全帽上还加装了危险气体自动检测仪等,更加便于发现安全隐患。”杨林松说。
  生产线上既然有安全生产检测设备,为什么还要配备智能安全帽?万邦成说,这是昌乐从全国发生过的安全生产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实施的一种数字化科技防范措施。
  “我们开始时重视设备升级改造,后来发现,人的安全素养更关键。在一个企业,如果员工连自己所在岗位可能造成安全问题的危险源在哪里、遇到危险怎么处理等都不知道,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高。”万邦成说,为了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他们开展了安全生产培训。
  从2018年到2023年,昌乐广泛开展安全生产、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知识等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对相关企业关键岗位员工全覆盖,还同步健全了县、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力促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昌乐县在实践中又发现,虽然安全生产需要始终绷紧“高压线”,但只要是人,肯定会有松懈的一刻;而且有的企业员工更换频繁,很多新手还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就要上岗作业,也造成安全隐患。
  面对新问题,需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推动该县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切入点,探索数字化安全管控模式。配备智能安全帽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安全帽虽小,却集成了昌乐在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新理念上的经验总结、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上的探索等要素
  “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知道不安全的因素在哪里、有哪些,然后努力走在‘不安全因素’的前面,提前制定防范措施。”万邦成说,探索开展数字化安全管控为推进安全生产防控手段向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基础。
  首先,昌乐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打造数字化平台,并在化工、机械、食品、教育、商超、燃气、医院等各行各业培育了2万多名既熟悉生产流程、又懂安全生产知识的数字化“安全员”。
  然后,由这些“安全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所在行业的实际操作情况,对所在行业生产过程的风险类型、风险等级、隐患类型、发生概率、处置方法等能够定量描述的危险源进行信息采集,并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再由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系统性的危险源目录和相应处理办法,实现对相关行业安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此举有力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在元利化学集团生产总控中心大屏幕上,整个生产基地的各生产线生产数据和安全生产检测数值实时展现,几名工作人员一边通过各自工位上的电脑系统调度生产、一边观察大屏幕上的相关数据变化。
  元利化学集团安全总监宋立军指着其中一组数据说,仅在PCD高分子材料生产线,他们就确定了21个可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危险源,列入监管重点。
  “全县共采集危险源100多万条,基本实现行业全覆盖,让各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平台就能了解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做到提前注意、提前防范,真正实现‘离隐患最近的人查隐患、防隐患’。”万邦成说,通过实施数字化安全管控,该县企业员工的工伤率从以前的8.67‰下降到现在的3.75‰。
  “这些工作也为后来研发生产智能安全帽夯实了数据和情景基础。所以,这个小小的安全帽,也是政府主导推动政、企、科研院所深化合作的结果。”万邦成说。
  昌乐县相关企业目前配备的智能安全帽由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这是一家矿山开采机械制造行业的骨干企业,部分主打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地下矿山开采安全生产领域。
  该公司党委副书记郭龙介绍,在昌乐县应急管理局大力推动和统筹协调下,他们获得了昌乐县数字化安全管控模式的数据共享权,开始研发智能安全帽,并与日科化学、元利化学等企业联合设计相关应用情景,力促智能安全帽率先在化工生产、危险品仓储、焊接等领域投入使用。
    智能安全帽只是一个初级终端产品,最终目标是通过打造综合智能化平台,实现高危岗位的智能化无人作业
  据了解,智能安全帽目前主要功能集中在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通过把相关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输入智能安全帽,指导、提醒工作人员执行,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万邦成说,这也是直面问题短板、优化完善防控体系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昌乐从最初的重视安全生产设备,升级到重视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素养,再升级到人员与设备的“人机合一、人技合一”,实现了在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切实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
  昌乐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毕立新说,智能安全帽的发展方向是成为综合的智能化平台,安全帽是前端,后端有智能大脑,不仅能指导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生产,还能指挥相关人员开展救援或自救,以及实现对高危岗位的智能化无人操作等。
  日科化学相关负责人刘大伟告诉记者,对危化品储罐区的巡检工作,他们已经计划几年后实行机器人巡检。
  当前,围绕“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昌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安全战略,立足成功的管理实践,大力推动高危岗位作业的穿戴式智能终端研发,用一顶“安全帽”叩响了安全生产“智能时代”的大门。
  这也是昌乐县身体力行转作风、牢牢掌握事故防范主动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助力更好潍坊建设的担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