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娘种菜记

(2024年10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尹大卫

  按老家的习俗,爸妈称为爷娘。同村里还有另一支住在“老胡同里”的父老乡亲,却叫爹娘。小时候就听爷不止一次地说过,“老胡同里”的祖上出过一名秀才,于是从那一辈子开始,他的儿孙们改口了部分叫法,把爷娘叫“爹娘”——很明显这有光宗耀祖、榜上有名以纪之的意思。
  老家地处弥河西岸,弥河和石河的交汇处,而对面的盘龙山正对着村子。这里山东河西,山水相依,完全称得上有仙则名有水则灵的好地方。
  爷娘一直住在老家,一位76岁,一位78岁,寒来暑往朝夕与共了大半辈子。他们习惯并喜欢上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
  只是年纪大了,他们都有点高血压,爷血糖血脂偶尔也有点高,娘的右腿膝盖处肿胀多年。好在,他们的身子骨算得上硬朗,日常走动、一日三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不在话下。
  别看年纪有点大,他俩却闲不住。劳动和忙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他们心中这才是庄户人的本色。按照娘的原话,“人不能闲着,生活生活,人生下来就得忙忙活活”。春天里,他们将院子里的空闲处拾掇出来,整理出几个菜畦;清明前后,菜畦里星星点点,多了一些绿意与生机,这几行种上了大葱、茄子,那几行栽上黄瓜,南瓜,方瓜和丝瓜;浇水,施肥,打叉,打架,顺秧……忙着忙着盛夏就到了,时令瓜菜该旺长的旺长,该上架的上架,该爬墙的早已爬到了墙头上,满目青绿,生机勃勃,娇翠欲滴……
  除了侍弄瓜菜,俺爷还忙里偷闲,隔三差五走出家门,跟村里的老少爷们凑堆下下象棋、聊聊天。
  周末,或是哪天不忙,我会驾车从县城回到老家。盛夏时节回老家,我看到院子里梧桐树下,浓阴一片,浓阴之外半院绿色,瓜菜满枝:第二茬黄瓜羊角一样,头顶着黄花,悬挂在瓜秧枝架上;长势喜人的豆角,蓬蓬勃勃地长在了靠近西墙根下;爬满南墙的丝瓜和南瓜秧子,其中长着一些大大小小的丝瓜南瓜……不时地看到蜜蜂、蝴蝶,还有蜻蜓飞来又一会儿飞走,好一幅农家盛夏图。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饭点,娘把不知何时悄悄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吃着这些由他们亲自种的瓜菜做好的饭菜,听着爷娘说说健康情况以及乡情乡事,口中心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很自然的,小时候爷娘说道的那些话、那些教诲也不住地开始回荡在耳边,如泉涌淙淙,似余音绕梁。而此去经年的诸多经历过往,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问答里面,一个个片段式的记忆画面跳出来浮现心海,与数不清的感慨、感激与感动相互萦绕在一起。
  有次回家,我跟爷娘聊天,谈到了老家里种瓜菜的事。问及原因,娘说:“咱庄户人家就认这么几个理儿,民以食为天,‘春天扒个窝,秋天炖一锅’,庄稼不收年年种,瓜菜也是这样,瓜菜半年粮嘛。总之一句话,对于季节和土地,咱庄户人家去劳作,去付出就好了,也只有这样,咱们才有可能有收获。”
  俺爷当年承包过村里的砖厂,他说,世上360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干什么,一定要沉下身子,本本分分,一步一个脚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心里舒坦。
  从爷娘种瓜菜的忙碌与收获里,我悟到了做人与处世方面的三个哲理名句:其一,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其二,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其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