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阴历的九月十五,天空似乎早已知晓我归心似箭的心情,早早地挂起了细雨的帘幕。都说“秋雨绵绵”,又说“风雨交加”,这一日是两者重合。
我与妻子驱车,踏上那条熟悉而又遥远的回乡路,心中满是对年迈父母的思念与牵挂。我作为儿子,却只能匆匆停留一日,便需重返城市的喧嚣;而勤劳的妻子,将以温柔与耐心,留在充满岁月痕迹的小院,守护我年迈的双亲。
走进家门的那一刻,父母的笑脸如同久违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娘的笑意里还带着几分朦胧,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但那句“俺那好儿又回来了”却如往常般温暖而亲切。我笑着回应,心中却泛起一丝愧疚:“娘,您儿并不好,真正好的是您儿媳妇,是她给您最贴心的照顾。”
此时,大哥大嫂还未回城,厨房里一片忙碌,锅碗瓢盆交织出家的味道。妻子一进门便开始忙碌,虽然带着唠叨,但每个动作都透露出对这个家的深情厚谊。
午餐时分,一家人围坐一桌,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馨与满足。午饭后,雨势时急时缓,如同天公的情绪,时而悠闲品茶,时而慷慨泼墨。
父母年迈了,坐久了需要去床上休息,他们每天都要有充足的午休时间。大哥大嫂吃完饭回自己的房子了,妻子也去东边的房间休息了。
我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里,望着窗外连绵的雨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撑开一把伞,走出去漫步雨中,想与这自然的馈赠来一场亲密接触。经过大门口的爱车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裹挟着秋雨将我彻底包围。我索性钻进驾驶室,原想避雨片刻,再继续前行,却意外被这雨声所吸引。雨点敲击着我的车顶,发出“唰唰”的声响,前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汇成稠密的细流,沿着不规则的线路争相滑落,每一滴都像是匆匆的过客。
我索性打开车顶的天窗盖板,让雨声更加直接地涌入耳中。那声音,清脆悦耳,时而如钹之激昂,时而似罄之悠远,又似风过竹林,引人遐想。我闭上眼睛,任由这份宁静与美好渗透心田。这美妙的雨声,仿佛带我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想想那些与雨共舞的日子,简单而纯粹。
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我要留住这美妙的声音和情景,让它成为夜深人静时,我心灵的一片慰藉。于是,拿出手机,开启录像模式,透过车窗,对着老家的大门,将这一幕雨景与悦耳的雨声定格。镜头中,老家的大门在秋雨中更显古朴,大门两旁的绿树在雨水洗礼下,虽显几分萧瑟,却也透着一份坚韧与不屈。
在那扇古朴的大门两侧,绿树摇曳,仿佛是自然精心布置的画框,静静地迎接着秋日细雨的轻抚。雨丝细密而清冷,带着几分不容抗拒的凉意,悄悄渗透进每一寸空间,连那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绿竹,此刻也似乎染上了一抹淡淡的忧郁与无助,低垂着头,像是在摇头叹息。我心中暗自思量,待这雨收云散之后,天地间怕是要更添几分寒意,而那满树的绿叶,也将渐渐褪去翠绿,换上斑斓的秋装。
妻子撑着伞跑出来敲我的车窗:“爹娘问你今天住下不,两人午休醒了在找你呢。”我重新踏入家门,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外面的秋凉形成鲜明对比。娘坐在沙发里,那双充满慈爱的眼睛里,藏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却又因我的归来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我想,她是竭力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这么大的雨,你跑出去做什么?”娘的责备,更多的是关切。我笑着回应:“娘,我就在车里休息了一会儿,这雨下得也太大了。”娘面露喜色,轻轻说:“九月十五下雨,可是个好兆头。”我问:“哦?这有什么讲究吗?”
娘又开启了她智慧的大脑:“晴天九月半,地主都得去要饭;九月十五遇天漏,皮匠老婆都吃肉。”听着这些民间谚语,我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古人的智慧,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更蕴含了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我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等到晴天,咱还是回城里的家住吧?很快就开始供暖了。”冬天进城猫冬,春天回乡下沐浴春风。这些年,二老一直过着这样候鸟似的生活。
我想,不久的将来,这方小院的每一片叶子,都将以更加绚烂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深秋。而我,也将带着这份雨中的记忆,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初心,珍惜与父母共度的每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