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三日抵达密州,此时密州蝗旱相仍、民不堪命。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助措施: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亲率僚属下野捕蝗,祈雨抗旱,筑堤引水,赈灾捕盗,收养弃儿。经过一番艰苦的治理,灾情终于有所缓和。
苏轼爱民恤民,他以俭养廉,与民同甘共苦。密州因连年灾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苏轼与百姓一样吃野草野菜充饥。朝廷推行的新法对百姓有利的,他就积极推行;对百姓有害的,他就坚决抵制。
苏轼勤于政事,精于察访,他对密州的民情、军情、政情十分了解,一遇变故即处之有方。
苏轼任职密州两年,正是他从政的辉煌期、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他的豪放词风形成于此,超然思想也形成于此。他在密州创作诗、词、文等共230篇,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人誉为“密州三曲”。
他在密州的政绩有口皆碑,他的思想和创作,既受密州文化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了密州文化的发展,正所谓“苏轼密州两相成”。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