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北海周末·乐游

过 年

(2025年01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心

  眼瞅着,天越来越冷,离年越来越近,想起童年过年的时光,像重温一幅永不褪色的年画。
  过去,不到大年三十,忙年就永远没个尽头。大年三十傍晚,大红的对联和“福”字一贴,鞭炮声响起,年夜饭也就上桌了。印象中,我家的年夜饭最好吃的就是饺子。
  吃完饺子,小孩子就撒欢了,跑到院子里或者胡同里,胆子大的就放鞭炮,胆小的就放仙女棒。那时鞭炮倒是花样繁多:有清脆响亮的钢鞭、五彩缤纷的花鞭,还有节鞭、二踢脚等。小孩玩的一般是擦炮、摔炮,便宜又安全。我则喜欢点上几根仙女棒,在院子里挥舞着,看那绚丽的火花在夜空里洋洋洒洒,像漫天的繁星,美丽极了。累了就索性点燃一把仙女棒贴在墙上,看它静静燃烧绽放,火花四溅。
  夜深了,娘还在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爹扛起䦆头,在院子里东刨几下,西刨几下,一边刨,嘴里还念念有词。后来才知道,这是在祈盼明年能有好收成。那时没有电视,没有联欢晚会,就这样静静地守岁。我们无聊地坐在炕上,看小人书或叠纸,十二点之前谁也不能睡觉。
  第二天,娘大概三四点就又起来忙活了:祭拜天地、包水饺、放鞭炮……大约五六点娘也会喊我们起床,我们帮着打打下手,然后吃饭,穿新衣。穿新衣服是最恣的时候,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然后看看姐姐的衣服,再瞅瞅弟弟的衣服,比比谁的好看,心里美得很。虽然生活拮据,年衣即便不买,爹娘也会尽量让我们上下一身新,毕竟这是我们一年的夙愿。
  天刚蒙蒙亮,大门一开,拜年的就到了。有的拖家携口,三五成群,进门互道过年好,然后是一番家长里短。随着后一波拜年的到来,前一波赶紧道别,屋子空出来,后一波继续道过年好,继续嘘寒问暖。直到临近晌午,屋子里才安静下来。
  大街上、胡同里,到处是身着新衣满脸喜气的乡亲。初一这天,再也不见行色匆匆的身影,大家都悠闲地在路上溜达,见着人都驻足、攀谈。大人们有的在闲谈中就决定了中午喝酒的去处。
  我们家乡拜年的礼节不是很多,只需恭敬地对长辈点头问候,长辈们也无需给晚辈们压岁钱,糖果、花生就可以打发小孩子满意了。小孩子拜年也就是图个热闹贪口吃的。拜了几家,口袋里就鼓鼓囊囊地装满了花生、核桃、糖块,然后跑回家全倒出来,再继续拜、继续装。
  中午吃了饭,下午要么睡觉,要么去村口看热闹。因为下午的拜年可不同上午了。村子里有一帮爱好文艺的乡亲,敲锣打鼓扭秧歌,锣鼓喧天地热闹一阵子,村里老老少少聚集了不少人。然后锣鼓队就浩浩荡荡地去村里的某些人家拜年,有的是为村里发展操劳的老干部,有的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有的是为村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的村民。乡亲们憨厚朴实,没有豪言壮语,就在大年初一这个喜庆的日子,以这样喜庆隆重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
  乡情,就在春节那暖暖的阳光里、在那个古朴的小山村上空,在每个人淳朴的笑脸上,在孩子鼓鼓囊囊的衣兜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