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北海周末·乐游

蟠虺纹启示录

(2025年01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崔斌

  虺是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有人说它是小蛇,有人说它是蜥蜴,还有人说它是龙的一种。《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那么算起来,虺应该是龙的前世的前世。
  但虺和龙毕竟是不一样的。《诗经·小雅·斯干》有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可见古人把虺和蛇都视为吉祥物。古代女子梦见虺和蛇,人们认为是吉兆。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叫作“蟠虺纹”,又称“蛇纹”,构成了抽象的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类青铜器上面可见,大行其道。
  潍坊市博物馆的一件青铜鼎就是春秋晚期的。腹部以弦纹一分为二。之上,连绵的蟠虺幽深而奇丽,歌唱着智慧和长生;之下的蝉纹,隐喻重生和蜕变。无论在什么时代,“变则通,通则久”。应对形势,积极改变,才可以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蟠虺纹,是由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构成的图案。也许在它盛行的时代,人们厌倦了战争的硝烟与纷争,内心深处渴望理性和长生。在那个狂躁不安的世界里,冷静睿智的小蛇,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世界变得平静。
  说到鼎,就要说说青铜器。青铜器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器物。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强度高且熔点低,所以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传世。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践剑,这把宝剑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青铜剑身不见丝毫锈斑,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青铜器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而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则是繁缛富丽,每一道线条、每一个图案,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潍坊市博物馆的蟠虺纹铜鼎,其主纹饰虺的原型为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作为生肖存在的蛇,灵活、善变、聪慧,仿佛天生就是应对复杂形势的高手。在诡谲多变的时代,蛇的这些品质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在改变中活下去,在变革中再成长。
  商末周初的蛇纹,宛如一个个孤独的舞者,大多单个排列在青铜器上。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蛇纹仿佛受到了召唤,大多变得十分细小,相互蟠旋交连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案,人们将其称为“蟠虺纹”。这一变化,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转身,从个人主义走向了团队合作。小蛇们不再孤独,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演绎着精彩。这种成长轨迹,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干事业求发展,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人们携手合作,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抱团呢?
  蟠虺纹频频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时,它勇敢地站在舞台中央,成为主纹,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仿佛自带主角光环,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处于配角位置时,它同样能发光发热,为整个青铜器增添独特的韵味。
  这一铜鼎的形象有一些模糊。从故宫博物院同款的一件青铜鼎上,对照分析,可以帮助还原它最初的样子。
  蟠虺纹鼎,大腹便便,大智若愚;蹄形足,稳健而有力,支撑着整个鼎的重量。它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宛如一对灵动的耳朵。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仿佛在诉说生命的轮回与希望。足饰兽面纹,为整个鼎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威严。
  在我国古代,鼎的用途是什么?
  据《玉篇》言:“所以熟食器也”,即鼎是用来煮熟食物的,相当于现在的锅。考古发掘出土的鼎,有的底部与足部带有烟炱,这些黑色的痕迹,足以证明鼎是炊器。虺常在水中嬉戏,以它为图样,盘踞在器物之上,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它是与水有关的蒸煮器物。除煮食物外,鼎还可用来煮汤(热水),在冬日,为人们带来温暖;或在宴飨时用作盛肉与调味品的器具,为人们的餐桌增添美味。
  鼎除了作为炊器与盛食器,还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是祭祀器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西周的中晚期又出现了列鼎。根据文献记载,周代的用鼎制度是很严格的: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平民没有资格使用青铜鼎。
  青州博物馆有一件蟠螭纹铜鼎。蟠螭纹与蟠虺纹有何差别呢?蟠螭纹是一种缠绕的无角小龙,形态较大,通常中规中矩,显得威严庄重。它常用作器物的立体装饰,就像一位将军,守护着器物的尊严,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蟠虺纹是缠绕的双头小蛇,形态较小,造型丰富自由。它通常设计成几何图形的平面纹饰,多象征着智慧和长寿,常用于民间装饰,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将美好的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
  蟠虺纹与蟠螭纹,外形极为相似。然而,它们却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记录着不同的人生。是选择权力和富贵,如同蟠螭纹所象征的那样,在荣耀与威严中度过一生,还是选择智慧和长寿,像蟠虺纹所寓意的那般,在宁静与平和中追寻生命的真谛?
  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当人们置身博物馆,静静地审视一尊尊青铜鼎时,思绪会突然飘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时代,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