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友
当你在大集上看到一片片火红的对联时,这时的大集就该叫年集了,意味着春节就要到了。触景生情,年味会又一次涌上心头。
喝了腊八粥,腌了腊八蒜,稀里糊涂地就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了。客居异乡的我每年都要回农村老家过年,外出工作的人也陆陆续续返回村里。平日有些孤寂的村庄,仿佛有一股春潮涌动,逐渐热闹起来。家家对联盈门、过门钱摇曳,户户张灯结彩,处处一派祥和。
如果把岁月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年味,便是这条河中泛起的圈圈涟漪,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激荡在心头。
孩提时,一顿白菜猪肉馅水饺,无疑是年夜饭的重头戏。当院门口外的红灯笼亮起来的时候,父亲把饭桌摆在炕上,母亲把一大盆调和好的白菜大葱猪肉馅往桌上一放,整个房间都是挤不下的那种让人垂涎的味道。如今生活富裕了,年夜饭的水饺馅花样繁多,虾仁的、鲅鱼的、墨鱼的、海参的、鲍鱼的……当然,你要喜欢吃素的,韭菜鸡蛋、西红柿鸡蛋、胡萝卜鸡蛋……总之,你想吃什么馅的就有什么馅的。
除夕夜的水饺馅无论怎么变化,包饺子沿袭下来的习俗,在我家却一直没变。几个硬币、几粒花生、几个枣、几块糖,要随机包在不同的饺子里。吃饺子恰巧碰上硬币,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吃着花生,寓意着长寿;吃着糖块或枣,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一顿除夕夜的饺子里,蕴含了一家人心中最朴素的愿望。
每当我想起除夕夜母亲包饺子的情景,心中总有些情不自禁。母亲不时就把一个硬币或花生或枣严严实实地包在饺子里,看上去似乎是很随意的,实际上是非常用心的。那时我还小,不关心哪个饺子里有花生或枣,而是牵挂着硬币包在了哪个饺子里。为了吃到包了硬币的饺子,耍小聪明的我会偷偷在饺子的一角用力捏一下,故意留下点痕迹。一家人围桌而坐,包着饺子,说说笑笑,其乐融融,那灯火可亲的氛围,溢满了整个房间。
父亲是村里有名的帮厨,家家红白喜事,少不了他的身影。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把白菜、芹菜、藕等春节里这几样有限的蔬菜,做出些可口的花样。年夜饭里的荤菜,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父亲说,鸡代表着吉祥,鱼代表着年年有余。他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着我们肚子里常年缺油水的味蕾。
记得有一年的年夜饭,一盆西红柿鸡蛋汤,让家人欣喜不已。原来,父亲把西红柿煮熟趁热装到空的葡萄糖瓶子里,利用空气膨胀的原理,用皮塞塞住,用针管抽出空气,再瞬间用点燃的蜡烛滴油密封,放到阴凉处储存,留待过年时用。父亲虽文化不高,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让我叹服不已。
父亲大年夜的酒,一直是用着一把老旧的锡壶。那是父亲的爷爷留下来的,它的年龄大概只有父亲记得。父亲先把一盅酒用火柴点燃,酒盅上方便出现一撮微红带蓝的火焰在空气中跳动着。父亲说,这样燎出的酒香。燎酒是为了给凉酒加温,用热水烫一下不是一样的效果吗?父亲没有回答我的疑问,只说他的爷爷就是这样燎酒的。
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已把水饺煮好了。一盖垫热气腾腾的水饺上桌,是年夜饭的高潮。我早已分辨不清那做了暗记的水饺,母亲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着急的样子,很随意地把几个饺子夹到我面前,用意再明显不过了。看似外形一样的饺子,母亲却一眼就能辨识出来。原来是母亲在包了硬币的饺子上,多捏了一个折子。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吃过年夜饭,便是守岁了。“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我们小孩子坚持不了多久,“瞌睡虫”便上身了,而父亲却要一直静静地守到天亮。
除夕之夜的年味,是温馨的万家灯火、绚烂的五彩烟花、醇厚的浓郁酒香和家家户户精心准备的色香味十足的饭菜……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童年时光里的年味,虽如同历史沉淀的一粒尘埃,却也给我的人生岁月留下了难忘的印迹。年味如花,在除夕之夜得到最美的绽放。如今,活色生香的“国潮”年味,芬芳多彩,正随时代而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