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璐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2024年底,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迎来第一个非遗春节,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年味儿”更加浓厚,全国各地纷纷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加深文化标识,打磨文化气质,探索属于自己的春节人气“密码”。
非遗的加入让“年味儿”更“对味儿”。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有了这一抹亮色,春节的“年味儿”才更足。在潍坊,春节期间举办百余场文化文艺活动,从青州古城的传统技艺展示,到潍坊大剧院的精彩演出,再到十笏园的文化庙会灯会,诸多潍坊非遗的身影贯穿其中,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让一方新春文旅活动增添更多文化底蕴,更让鲜活的烟火气在全城扶摇而上。
非遗的创新为春节注入新活力。在四川自贡,传承千年的灯会已演变为一场“光影革命”,传统竹编灯组与裸眼3D、无人机矩阵碰撞出奇幻效果,“形变神守”的创新,让非遗从乡土记忆进化为城市文化IP;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则上演了另一场“文化突围”,这项源自《水浒传》的民间舞蹈,今年通过短视频平台收获超5亿次播放量,当英歌队员的槌棒敲击出电音节奏时,传统文化完成了与新时代的铿锵合奏。在新春佳节的大舞台上,这些创新的节目,无疑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助力非遗更出彩。
非遗春节里,人人都是传承人。山西晋中,绵延八百年的社火巡游成为凝聚城乡的文化纽带;榆次老城里,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秧歌改编为“冬奥主题舞”;白发老者与小学生共舞旱船,农民工用方言演唱改良版开花调……只要参与,就是传承;只要记住,就是保护。此时此刻,非遗不再是远在神坛的孤品,更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全民共创的文化现场,这种打破时空、跨越代际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春节精神空间。
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时钟,非遗则是这面时钟上最生动的刻度。从北国雪乡到岭南水乡,从西部高原到东海之滨,一场以非遗为名的文化盛典正在神州大地展开,这个非遗年注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