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北海周末·风物

感受那草木盛开的美丽

(2025年02月0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繁梅

  前几日,几位文友相聚,获赠姚凤霄《一叶慈悲》一书。几个晚上匆匆阅读完,感动于作者的精妙文笔和慈悲情怀,更感激她的文字引我走进故乡、体味到了久违的童趣、感受到故乡那曾经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么多年,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各种灯光密集的城市,那种“纯粹的夜的黑”真真难以感受了。更不要说,少小时在家乡夜色中,聆听那美妙的各种虫叫声的欢欣了。故而,我在读作者的《请还我们夜的黑》一文时,特别羡慕她专门去小城外看夕阳西下,迎接夜的到来,亲身感受一下夜的黑。特别是她听到夜色中各种虫的鸣叫,宛如丰富的大合唱。曾经年少时喜欢夜听虫鸣的我,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我没有她的文采,能描写得那么生动感人。瞧!她描写得多么精妙:“这合唱太棒了!神秘,渺茫,带有一种灵性,起承转合,连绵,停顿,有铺垫有高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声音都在这里,变换着,回响着,这声音被夜的黑暗吸纳着,就更显绚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因为那晚看到的星空,想到现实,她感慨:“我们常常为眼前的些许利益和欲望蒙蔽,在大地上四处奔走,低头寻找,寻找衣食住行,寻找精神安顿的一隅,很少把目光投向星空,其实星空是我们生命里拓展胸襟和格局的导师。万千闪亮的星子照耀过我们的祖先,也照耀我们,一份恒远和无限的意蕴传递过来,美和存在的力量传递过来,更有一种真理的坚定和恒远。”
  《老家来人了》中描写了在家乡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她在城里生活后,几乎隔几个月就来给她送自己家种的小杂粮,或自己养殖的鸡、虾。她则回赠他们茶酒和点心。正如作者文中所说,“那是一种知根知底的真情实意,在你来我往中,越来越亲近。”
  《听得见的孤独》一文,描写她中秋之夜于潍河岸边所感。“秋夜辽阔,无边无际,清静而缠绵。风吹草香的河边野地,遥想那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隐身于四野茫茫之中,个体和肉体日渐圆满,心里几多羡慕。”因为知道“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都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苦楚。”又知道“善于倾听的人不多。”故而,她感叹:“世人多半孤独。”同时,因为读书,“读书之后,便有了主动思索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为自己的精神偏安一隅,找到了一个栖息之地。”也就安然享受着孤独了。
  《大地深处》是她描写去坊子碳矿博物馆的体验和感慨。我也曾经下过一次,也听了很多讲解,虽有很多同感,却没有作者那么宽广的胸怀和那么细腻的文笔,抒发出那么好的文字感受。
  她在看到那独特的黑亮坚硬的煤块标本后,感慨道:“美好的东西不经磨炼与涅槃的升华,难得长久地保留。众多植物从丰盈到枯瘦,再从枯瘦到美妙,让人从遥远的陌生中,感受到一种亲切和宝贵。正是由于它们经受了严酷的历练,从此植物、石头、泥土、沙粒再也无法与之相比,漫长的时间又为它们注入了一种不可逆反的神秘魅力。”
  在深175米的地下,看到那空空的巷道,想起解放前被德、日帝国主义不断掠夺运走的煤炭资源,“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怆,一种攥紧拳头、血脉偾张的悲愤之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拼尽自己全部力量,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强我中华,不受列强欺凌。”
  而她的《永远的曹植》让我知道了位于东阿鱼山的曹植墓。从其文中,我还知道了“曹植是中国佛乐的创始人”。
  作者在《拈花微笑》文中所说:“山东半岛——昌邑的潍河岸边,春草萋萋,野树寂寥,映入人们眼帘更多的还是花朵,是草木盛开着的美丽——数不清看不完的花朵。”    《一叶慈悲》一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篇静美文章,在这不再一一细说。最后,将这本书推荐给喜欢读书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