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1925年1月,中共青州支部建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青州的革命先烈带领广大群众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在古城青州大地上点燃了革命星火,发展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具有建立早、发展快、影响范围广等鲜明特点的青州红色文化符号。
革命怒潮风起云涌
党团组织应运而生
青州,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县市之一。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传统的青州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三罢”(罢工、罢课、罢市)怒潮。在革命巨潮的召唤下,青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州的传播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2年10月,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到位于青州的省立十中以国文教员的身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揭开了潍坊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光辉一页。经王翔千介绍,学生李殿龙(李耘生)、刘俊才(刘子久)、王元昌、赵文秀等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团青州小组,李殿龙(李耘生)为负责人。1924年4月,李春荣、王良栋、刘序功、王元盛、王懋坚等十数名学生入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成立,是潍坊地区第一个团支部,刘俊才(刘子久)担任支部干事长。8月,团中央批准青州成立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王元昌任团支部书记。1924年11月,中共中央特派员尹宽到青州,巡视指导团的工作。
1924年冬,王元昌、赵文秀、李春荣等一批团员骨干相继转党,成为青州第一批中共党员。1925年1月,团青州特别支部的杜华梓等团员分别转为中共党员,中共青州支部在省立十中成立,书记杜华梓。中共青州支部属中共济南地执委,为潍坊一带最早的中共党支部之一。数年间,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邓恩铭多次到青州,具体指导了党团组织的建设,为青州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李殿龙(李耘生)、刘俊才(刘子久)、王元昌、赵文秀、李春荣等党团员骨干,先后被派往各地开展工作,他们后来都成为党的精英和革命先驱者。
1926年秋,中共山东区执委派执委委员宋伯行到青州,在东圣水村主持成立了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宋伯行任书记,辖城关、涝洼、东圣水三个党支部。共青团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亦同时建立,王元盛任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青州党组织组织领导了地方各界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声援五卅惨案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运动,并派出党员骨干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受训;同时组织党员深入工厂农村,培养发展了一批工农运动积极分子入党,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蓬勃发展,党组织也在斗争中壮大了自己,显示了力量。1927年3月,中共山东区执委书记吴芳到青州,对党组织的工作做了肯定和指导。4月,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在益都东圣水村建立,宋伯行任书记,隶属中共山东区执委会,辖益都、寿光、广饶、临淄、临朐、昌乐六县党组织。同月,益都东朱鹿村党团支部建立。至此,在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青州已建立党的地级组织一个、县级组织一个、基层支部16个,党员发展到170余名,成为当时山东党组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血雨腥风不屈抗争
党团组织艰难发展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血腥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下,1928年1月,中共青州地执委组织部长杜华梓公开叛变。2月,青州党、团地执委及益都党、团地执委即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青州地执委书记宋伯行、地执委宣传部长田裕旸等先后被捕,同年被反动当局杀害。益都革命受到极大摧残,党员由170余人锐减到不足30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革命从此陷入低潮。但是大革命播下的火种是扑不灭的。1928年春,在益都北部,保留下来的东朱鹿党支部仍在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派员到益北,以东朱鹿支部为基础,建立了中共益北特支,陈德义任书记,直属省委领导。1929年秋,共产党员马适安由北平到省立四师任教,至1930年秋,发展学生张北华、吕枫桐入党,建立了中共四师支部。1931年5月,中共四师支部发动学潮取得胜利后,马适安、张北华等遭敌通缉,被迫外潜,中共四师支部遂遭破坏。不久,未暴露的党员牛瑞亭发展李世光、吴广备入党,重建中共四师支部,继续开展党的活动。1931年10月,在中共四师支部的指导下,以彭瑞林为书记的中共十中支部建立;同月,中共师范讲习所支部建立,崔广心任书记。
1931年秋,中共山东省委派段亦民到益都整理党团组织,组建了中共益都特别支部。1932年5月,中共益都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益都县委,段亦民任书记。县委恢复后,相继在城区、一区和十区建立了区委,所辖支部再度发展到20个,党员增加到百余人。
1932年夏,省委决定在益都组织武装暴动,并派省军委书记张鸿礼到益都部署行动。县委书记段亦民因在暴动时机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被撤销职务。8月18日,十区(郑母)区委书记冀虎臣,率百余名党团员和赤卫队员发起了郑母暴动,一举攻占敌区公所。但因准备不足孤军作战,在敌重兵围剿下失败。冀虎臣等出走,县委在敌人大搜捕中被破坏,县委书记王经奎避走外地,段亦民及宣传部长郑心亭等27名党员干部先后被捕,押解济南,益都党的活动再次陷于停顿。1933年8月,段亦民、郑心亭在济南英勇就义。
1932年秋,为恢复益都党团组织,中共山东省委派秘书马兰村到益都,重建共青团益都县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并临时代管党的工作。通过整理恢复党团组织,到1933年2月,党员又发展到60余人。3月,马兰村叛变,团益都县委旋遭破坏,团县委成员全部被捕。7月,因叛徒告密,在益都北部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益北特支亦遭破坏。同月,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敌捕共队又从益都捕走党团骨干20余人。益都党团组织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革命斗争进入极其艰难的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既是益都党组织的发展时期,也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益都先后存在过党的地级组织一个、县级组织3个、区级组织3个、基层支部27个,党员最多时达百余人。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革命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严重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青州地方党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壮大起来,在领导青州人民抗战中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合作协议获释出狱的胡维鲁、李云鹤、彭瑞林等先后到益都,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1月,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到益都,在大陈庄主持成立了以胡维鲁为书记的中共益都整理工作委员会,进行整理和恢复党组织工作。1938年1月,益都沦陷。到6月,党组织由整理工作委员会到恢复县委,后改建为中心县委到再度恢复县委,经过三次变更,先后隶属中共鲁东工委和清河特委。在党组织迅速恢复的同时,县委全力投入组织抗日武装、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抗战的工作。1938年3月,益都、临朐两支抗日武装会合,在东朱鹿村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李云鹤任司令员。8月,冯毅之等从国民党翟汝鑑部拉出500余人,改编为八路军第四支队新编第一营,冯毅之任营长。从此,党组织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抗战烽火燃遍益都大地。
1938年10月后,益都党组织设置出现以铁路为界,南北分置的格局。铁路以北仍属清河特委,设中共益都县委,胡维鲁任书记。铁路以南归属淄博特委,12月,建立了中共益南工委,陈锡德任书记。
铁路北地区,1939年10月,清河特委改为中共清河地委。同月,益都县委撤销,中共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建立,隶属清河地委,同时建立四边抗日武装六大队。1940年4月,四边县委撤销,中共益寿县委建立,隶属清河地委。原四边六大队归属益寿县。益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经过益都、四边、益寿三县县委的开辟和建设,一个从县到区党政、武装、群团组织配套的战时体制已经形成,根据地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1941年至1942年,益北地区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在日伪疯狂推行以“治安强化运动”为内容的“扫荡”下,根据地日益缩小,党组织经受着严峻的考验。1942年,清河区党委决定撤销益寿县委,重建中共益寿临广四边县委,同时组建四边独立营。5月,县委书记丁亦民牺牲,李荆和接任书记。7月1日,敌5000余人再次对四边县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四边根据地沦入敌手,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坚强的四边县委依然在被蚕食区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铁路南地区,1939年10月,益南工委撤销,中共益都县委在西南山区重新建立,隶属中共鲁沂地委。党的区级组织及政权、武装、群团组织也逐步健全,西南山区根据地已具雏形。1940年10月,为开辟敌占区的地下斗争,县委在城东地区建立了益东行署,陈叔俊任行署主任。1941年7月,鲁中区党委决定撤销益都县委,建立中共益临工委,张敬焘任工委书记,冯毅之任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兼大队长。是时,日伪顽加紧“扫荡”、封锁和夹击,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益临根据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进入极其艰难的阶段。
为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益临、四边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在党内认真进行了以整风学习为重点的思想整顿和以审干为重点的组织整顿,把党组织建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抗战形势逐步向有利于我方转化。
1942年10月,为加强铁路沿线对敌斗争,清河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益东工委,陈凤九任书记。1943年7月,为开辟青州城区的地下斗争,中共青州工委建立,隶属鲁中区一地委。10月,益临工委及四县联合办事处撤销,中共淄河县委建立,隶属鲁中区一地委。1944年初,四边根据地已全部收复并改属渤海区五地委。3月,鲁中军区发起第三次讨吴(化文)战役胜利后,淄河流域根据地也迅速收复,同时辟建两个新区。5月,鲁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青(州)张(店)铁路工委,开辟青州至张店铁路沿线的对敌斗争。7月,淄河县委撤销,中共益都县委重新建立,隶属鲁中区五地委。1945年7月,渤海区党委在原益东工委基础上,组建中共胶济铁路工委,陈凤九任书记。8月,我铁路南北根据地军民配合主力部队,展开了对日伪军的全面大反攻,各县全境光复。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益都铁路南北先后存在过县级党组织16个,各县所属区级党组织总计71个。
解放战争形势严峻
血肉筑成胜利丰碑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同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反革命力量进行了最后的决战。青州是敌我必争的战略要地,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巩固和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保卫解放区的胜利果实,铁路南北各县县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带领军民大力开展了“练兵、减租、生产”运动。1946年夏开始,根据党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各县县委带领军民,一面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一面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土改和土改复查、反奸诉苦、肃匪反特、生产救灾、参军支前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1945年8月,中共益都县委改属鲁中区三地委,原益都县独立营升编正规部队,益都县重建县大队。8月22日,鲁中三军分区主力部队在益都县委配合下,首次解放青州城。鲁中区三地委书记霍士廉,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进驻青州城。8月底,中共青州市委在城里建立,陈锡德任书记,冯毅之任市长,隶属鲁中区三地委。9月,渤海区党委决定撤销益寿临广四边县委,重建中共益寿县委,隶属渤海区三地委。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青州城陷入敌手。中共青州市委转移到益都西南山区后即行撤销。1947年2月,莱芜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再次收复青州城。是时,益都、益寿两县县委把工作纳入战时体制,全力以赴地支援了临朐战役,并深入开展了土改复查和动参工作。这一时期,军事斗争呈拉锯形势,我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同敌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云门山争夺战、倪家庄遭遇战、十字村歼灭战、杜家台子歼匪、十八里屯退敌和龙山战斗等,这些战斗予敌以歼灭性打击,子弟兵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人民的翻身成果。
1947年7月,鲁中区三地委决定建立益临昌工委,8月撤销。12月再次组建益临昌工委,同时建立益临昌独立营。同月,益寿、益都两县县委相继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内容的党内整风运动,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上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1948年3月,青州城获得彻底解放。益都县委随军进城召开了各界会议,宣传党的城市政策,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是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进驻益都闵家庄,益都县改属华东局直接领导。4月,中共益临昌工委再度撤销。同月,益(都)临(淄)淄(川)桓(台)四县联合剿匪指挥部建立,采取武装清剿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迫使敌人缴械自首,通过肃匪反特等一系列靖安措施,形成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从而集中了人财物力,全力支援潍县、济南和淮海战役。6月,中共华东局昌潍地委会建立。7月,中共益临县委建立。8月,中共青州市委重新建立,直属华东局领导,陈光任市委书记兼益都县委书记,冯毅之任市长。1949年1月,华东局决定青州市并入益都县。6月,中共昌潍地委、专署迁驻青州城,益都县委改属昌潍地委。同月,渤海区党委改为清河地委,益寿县委改属清河地委。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青州先后存在县级党组织9个。到1949年9月,益都县委计辖10个区委;益临县委辖9个区委,益寿县委辖7个区委。
1949年10月,青州人民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节日。益都、益寿、益临三县党组织,肩负起了建设新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新的历史使命。胜利来之不易。青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解放。据统计,青州党组织建立以来,共有近2000名革命志士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用血肉筑成了胜利的丰碑。青州人民正是从这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回看走过的路,一代代青州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远眺前行的路,站在青州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州支部成立100周年这个历史起点上,青州市委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着力在工业强市、金融兴市、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安全发展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和奋楫扬帆、行稳致远的斗争精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这是对青州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