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 海

(2025年03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闹海”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唐代就流传于寿光境内。寿光北靠渤海莱州湾,大部分民众历代靠海生存。伴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实践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了祈求出海者的平安、顺利、丰收,人们便创作出了“闹海”这一艺术形式。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渔民出海时,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大海的尊崇,期盼着家人出海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后经历代人的加工、锤炼,更加完美,成为正月十五日闹元宵的重要节目,在寿光境内广泛流传,至今仍年年演出,久传不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喜爱。
  “闹海”是根据海水动物中鱼、龟、虾、蟹、蚌、螺等形象,用竹条扎制或彩绘纸布糊制成鲜明生动的道具,装扮在表演者头部或上身部进行有序地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跑场”,通过跑平面把无形的线条组合成可视的立体图案,各种角色在跑动中完成各自的动作,在跑动中相互交流感情,在跑动中展现各自的风采和个性,形成一个流动的丰富多彩的大画面、大旋转舞台。其表演队形有:辫子花、里梅花、梅花斗、正反推磨、四门八斗、四门斗、里八卦斗、鳗鱼盘座、双龙摆尾、八卦斗、卷菜心等。其中角色分“海仙”“鱼仙”“舞云者”“丑婆”,表演人数不等,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扮演者男女相间,表演形式以“跑场”为主线,姿态各不相同,“鱼仙”跑鱼翔步,“虾仙”跑虾跳步,“螺仙”跑螺旋步、跨旋步,“蟹仙”跑蟹行步、横爬步,“蚌仙”跑蚌行步、蚌拜门,“龟仙”跑龟行步。“众仙”跑花梆步、大八字步半蹲、踏步半蹲,舞云者双手各持云牌,不论跑圆场还是横移穿插,都要始终保持云牌正面向前。“丑婆”的表演尤为精彩,她以半疯、半慈、半丑、半媚的形色,手持一把破蕉扇,动作随意,姿态风趣,踏着锣鼓声响的节奏,诙谐自由、即兴表演。
  “闹海”表演服饰分别为:“海仙”均穿黑色对襟上衣、彩裤、彩鞋;“蚌仙”头饰无定规,穿粉红色偏襟上衣、彩裤、彩鞋,扎粉红色绸腰带;舞云者头扎蓝色方巾,穿蓝色对襟上衣、彩裤、快靴;“丑婆”头戴罩风套,穿镶黑色边的紫色偏襟上衣、紫色彩裤、彩鞋。表演时伴奏着打击乐,有大堂鼓、大钹、大锣、小锣等,和着唢呐、笙、笛等吹奏乐,配着以秧歌调为主的乐曲,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看上去真像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闹海”胜景就在其中。
  2009年,“闹海”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