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古槐的前世今生

(2025年03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守亭

  我回寿光王高老家,往往先经过王高塔,再穿过东头村。
  东头村是离王高塔最近的村,这个曾因民房墙画而“出圈”的“网红村”,还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生命传奇。
  位于王高塔和王高村之间的东头村,三号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中央原有一株古槐,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雨雪,沧海桑田,仍枝繁叶茂,耸天雄踞。在横遭车祸被连根拔起后,它被从公路中央移植到王高塔北的公路北侧“安家落户”,竟然开枝散叶,重获新生,其顽强的生命力着实令人叹服。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株古槐被称为“望乡槐”,据说明末清初,古槐随着外迁的人一起迁移到了东头村。它的寿命跟东头村的历史一样长,不断生枝添叶,就像种树人的子子孙孙一样绵延不断。它见证了村子数百年来的变化,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宛如母亲护佑着自己的孩子。
  据《潍坊古树名木》记载,东头村这株国槐是豆科、槐属,树龄至少400年,树高11米,冠高7.5米,胸围2.55米,基径1.2米,冠幅13米,树干微向东倾斜,西北侧近一半开裂,木质部腐烂呈木屑状。冠近似圆形,长势旺盛。
  1993年秋,我曾采访报道过这株古槐。我从老家骑上自行车,沿三号路向东不到十分钟,便来到古槐附近。采访知情的村民,其中住在路北不远处的一位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他正手摇蒲扇在院中乘凉,我们攀谈间,抬头就可望见南面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槐,它随风摇曳,仿佛也在和我们对话,讲述它古老的故事……
  这株古槐是我生命中的守望者。它像一位安静而慈祥的老人,见证了我的成长,看着我一次又一次从它身边走过,从这里走出乡村,走向外面的世界;看着我走出王高中学的低矮教室,走向寿光师范的教学大楼,再走向家乡中学的三尺讲台,走向我的大学生活,继而走向我的新闻之路……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古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由结实变枯空、变苍老,悄悄改变了容颜。我也“乡音未改鬓毛衰”,唯一不变的,是永恒的家乡情结和浓浓的乡愁。
  “对我们来说,老槐树是老王高的‘地标’,是东头村百年变迁的见证者,是儿时的回忆……”东头村一位老者说,数十年前,古槐还粗很多,两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数次道路拓宽改造中,古槐最终位于道路中央,在流年往复中昂首傲对风摇雨沐。
  然而人们却感受不到树的无奈、无助和无望。每天有数辆车穿过古槐身旁,一不小心就会和它来个“亲密接触”。2012年12月14日凌晨,一声巨响,古槐被连根拔起。
  村民难舍,把它留在了老地方,重新扶正,培土施肥,期待奇迹。2014年,古槐终于发出新芽!然而,道路中间的尴尬位置让古槐一直大伤难愈,小伤不断。2015年1月,古槐再次遭遇车祸,被连根拔起。
  2017年初,寿光决定高标准改造建设三号路,经过交通建设者的积极工作和镇村干部的用心宣讲,村民们的思想彻底“转了弯”。古槐承载着村中数代人的深厚感情,希望它存活下来,是村民们的朴素初心。于是,为古槐选定了村庄东北角、与王高塔隔路相望的“宝地”,于当年5月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举办了古槐“搬家”仪式。镇村还在这里兴建了广场、舞台、凉亭、长廊,进行了绿化、美化,配套了健身器材,打造成为美丽实用的“古槐游园”。盛夏之夜,农闲时节,这里时常举办文艺演出,乡亲们在这里唱歌跳舞,欢声笑语。古槐的虬枝劲叶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画面古今辉映,相得益彰。他们将古树名木保护与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相结合,讲述着古树见证时代发展的故事。
  虽说“树挪死、人挪活”,但大地母亲毕竟与它血脉相连,古槐还是挪活了,续写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传奇。搬到“新家”的古槐,终于过上了安生日子,虽然耳畔车声依旧,但偏安一隅,不再提心吊胆。虽然劫后余生不再高大丰满,但在村民们的悉心呵护下,它又再发新枝,茁壮成长起来,此后,它定会将虬莽的根系盘结于大地深处,重新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托举起古镇人民的美好愿景,挺立成一枚声名显赫的“村徽”。
  岁月沧桑,演绎了一株古树的前世今生。东头古槐,虽然命运多舛,几经劫难,但终归存活下来,延续了血脉,也留住了乡愁。而它不屈不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抗争精神,则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生命中少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但只要想起这株古槐,想起它遭了那么多罪还傲然挺立的样子,我们就有了勇气和力量。它不只是一棵树,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不倒的力量,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