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张咏梅 郭玲英)近年来,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深耕地域文化沃土,将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入美术课堂,构建起系统化、特色化的美育实践体系,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夯实教育根基。学校以“文化认知-技艺传承-创意表达”为三维目标,按低、中、高学段分层设计。低年级通过观察、游戏感知文化;中年级侧重扎制、绘制等基础技艺体验;高年级鼓励传统元素的现代创新。课程采用“1+3+N”模块化设计。“1”门核心课《风筝年画文化探秘》系统讲解历史渊源;“3”大技艺模块(扎制、绘制、装裱)分基础、提高、创新三级训练;“N”个创新项目如节气主题创作、环保材料应用等,让创意落地。配套的美育课程指导手册内含20个微课视频、50幅工艺图解等资源,为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撑。
创新四阶教学模式,推动深度学习。学校打造200平方米“工作坊”,设展示区、体验区、工作区,每月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校进行展演,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技艺传承方面,以风筝制作为例,分“选竹-烤弯-绑扎”五步法基础层、套色印刷提高层、现代材料创新层,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业教师”双师教学。设立三大工作坊,开展“二十四节气年画设计”等项目式学习,学生完成从设计到展示的全流程创作。打造百米“文化长廊”,组织学生到社区展演,让传统文化进家庭。
多元评价与保障机制,护航可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以档案袋收录作品、反思日记;表现性评价通过创新展览等评选检验成果。师资方面,学校实施“双师双能”计划,培养10名复合型教师;搭建“美育云平台”与5个校外实践基地;创新相关家庭作业,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协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