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符号刻在骨子里

——记“中国年画王”、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

(2025年09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刘燕
  在潍坊,木版年画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符号,而“中国年画王”杨洛书的名字,早已与这门古老技艺紧紧联结在一起。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他的96载人生与一把刻刀、一方梨木板相伴,守住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千年根脉,让这门非遗代表性技艺走向世界。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艺术瑰宝与坚守精神,滋养着每一位传承者,让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光彩。
  1927年,杨洛书出生于杨家埠年画世家“同顺德”画店,是年画始祖杨伯达第十九代传人。童年时,他便浸润在颜料与木版的香气中。7岁那年,他好奇地接过刻刀,指尖触到梨木板纹理的瞬间,与这门技艺结下一生情缘。他跟在父亲杨盛德身后,看长辈们绘稿、刻版、印刷,16岁正式随父学印年画,17岁踏入家族作坊。从握刀力度、颜料调配,到印刷火候、纹样细节,他一招一式打磨,稳稳接过祖辈手艺。
  在杨洛书眼中,刻刀不只是工具,更是与木版对话的媒介。“刻版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核心,每一刀都要怀着敬畏,才能让普通的木头活起来。”这是他对后辈人的叮嘱,更是毕生创作准则。为还原传统年画精髓,他对细节精益求精:绘稿时反复揣摩纹样比例,刻版时精准控制刀痕深浅,印刷时细心调整纸张湿度。晚年,他的手指因常年握刀而变形,肩膀疼痛难忍,却仍坚持每日进作坊,只因“想在有生之年复刻所有老画版,把精美年画留给世人”,这份执念支撑他走完传承路。
  杨洛书的坚守,既有对传统的守护,也有对创新的探索。他认为年画不应局限于旧题材,更要与时代同频。2007年,为丰富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他带儿女赴梁山考察遗址,并翻阅数十本史料,数次请教文史专家,反复打磨人物形象,最终以精湛刀法刻出整套水浒108将木版。画中人物或英姿飒爽、或神情坚毅,兼具传统古朴韵味与时代活力。同年10月,他带100套水浒108将年画赴日本展销,被抢购一空。
  杨洛书始终将年画传承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深知画版是木版年画的核心与历史载体,“明清画版里藏着木版年画发展的整个过程,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脉络。”基于此,他毅然将家中珍藏的50多块明清老画版无偿捐给国家博物馆。当时年幼的长孙杨传峰不理解,心疼这些“家传宝贝”,杨洛书语重心长地解释:“放到国家博物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见,这是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最好的宣传,能为它的传承铺路……”他以博大胸怀,让这批古老画版成为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
  杨洛书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为杨家埠木版年画赢得世界认可。2002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专程赴杨家埠,为杨洛书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证书。此后,每年都有国际友人慕名来学技艺,一名外国友人甚至在杨家埠住了一年多,掌握了绘、刻、印全套手艺,进而爱上了中国文化。杨家埠木版年画不再是地域符号,更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画年画、刻年画、传年画。”杨洛书用一生践行这句誓言。他祖孙三代曾同在作坊忙碌。杨传峰6岁起跟着杨洛书学刻版,如今已是杨家埠木版年画重要传承人,他坚守传统技艺,还通过网络平台推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手艺。“爷爷的坚韧,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杨传峰说。
  杨洛书虽已离开,但他的精神仍在后辈中延续。如今的杨家埠,作坊里仍有刻刀划木的“沙沙”声,鲜艳的年画不时从印版上揭下;国家博物馆中,他捐献的明清画版静静诉说历史;海外文化交流活动里,杨家埠木版年画仍在传递中国温度。这位“中国年画王”以一生坚守,为千年文脉注入活力,写下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的动人篇章。

  人物档案 杨洛书(1927—2023),男,潍坊寒亭区人,原“同顺德”画店第十九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毕生致力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被誉为“中国年画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